【摘 要】
: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热潮高涨。然而,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科学乡村建设理论和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索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探索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核心,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寻找到一种科学、实用的乡村建设途径,并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问题引出-解决思路分析-解决方法探讨”的路径展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实证探讨、观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热潮高涨。然而,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科学乡村建设理论和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索成为当前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以探索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为核心,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寻找到一种科学、实用的乡村建设途径,并使之成为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问题引出-解决思路分析-解决方法探讨”的路径展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案例实证探讨、观察与访谈等方法对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循证乡村策划方法建立的背景与意义、策划分析框架以及具体的循证策划实践方法。通过研究,试图对“在乡村建设中为何需要循证策划”以及“如何循证、如何策划、如何依据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的问题进行回答。本论文首先对当前乡村建设无序、乡村规划无效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通过建立乡村策划来对乡村设计进行指导,为乡村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既有建筑策划和乡村策划理论的借鉴,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理念及策划分析框架,并以绿桃古村和城子古村为例,展开循证策划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证探讨,本论文对循证乡村策划的具体方法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本论文通过基础分析、理论与实例研究,建立了循证乡村策划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以最佳证据的获得为核心的证据寻找与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最佳证据来进行策划分析与价值排序的乡村策划方法,同时得出“在循证乡村策划中,以最佳证据为决策依据的策划分析方法能够使乡村策划更科学”的结论。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探索,本研究为乡村振兴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耗增加与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如曾经多现于大型城市的热岛问题有朝新兴郊区城市蔓延的趋势,低温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发也使得人居环境品质逐步降低。因此,研究城市的风热环境,是理清城市健康发展、构建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城市风热环境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1)收集整年的气候数据,分析昆明市主城区、呈贡区、安宁市、晋宁区的湖陆风特性及其对
一方面民宿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相比传统酒店更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在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建设出现的再地方化现象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居建筑的活化与再利用,也促使民居建筑转型为民宿。因此,基于民宿的特性,民宿建筑如何去表征地方文化内涵是急需思考的问题。通过使用再地方化的理论工具,以大理环洱海地区的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民宿的空间分
自2004年中央聚焦“三农”问题起,10多年来我国一直掀起乡村建设热潮。如何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解决严峻的乡村问题依旧是当今研究重点。随着传统村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分异化的现象,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建构,也需要从扁平化认知视角逐渐转向立体式空间解读。本论文以滇东北地区3个具有特色代表的传统村落为例,以村落空间构成格局为基础,从人居环境科学五大系统来对传
在现代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面临着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传统特色文化的消失,为了解决这些因素给村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美丽乡村”的时政背景下对东坝乡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采用地域特色文化信息系统化调查、实际场地调研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的工作手法,对村域进行走访研究,使用软件分析村落地形地貌,检索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及应用,通过深入
从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和平发展路线,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化、全球化、多极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沿线国家发展国际和平公园提供了机遇;从理论层面,国际和平公园或保护区在国外研究较早,但在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多聚焦于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边界关系等方面;从区位层面,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北部四省山水相连,有约1353公里的边境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密切。本文梳理了国际和平公园的基本理论,对其基本概念、景观
乡村是一个大的整体,乡村的景观空间是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乡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长时间的城市吸虹效应导致现存人口急剧缩减,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毁灭境地。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中国乡村的更新与发展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是乡村风貌,甚至包括文化、产业等都将得到全新的生机。本文将以相关理论为主导路径,以西城尾村为主要研究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断总结反馈的永恒命题。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丧失,文化特征逐渐消散,空间趋于同质化、景点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街区内复杂的人群结构、多元的空间需求使得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探索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还需要关注非物质空间维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寻求历史街区更新的方法路径。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植被,土壤被小区建筑,道路广场所替代。不透水面积比的增加导致了雨水下渗量降低,这些变化减弱了雨水在自然环境下的下渗,不仅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生态恢复周期变长。暴雨过后城市内涝等雨水问题已经在我国各个城市凸显出来。如何实现不同阶段的雨污分流,如何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重
随着当下乡村建设的愈演愈烈,建筑师逐渐介入到乡村建设活动之中,这是建筑师群体在21世纪的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深受西方建筑学教育体系影响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们,在面对中国乡村建设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先例可循的。文章通过文献归纳、典型案例比较分析、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建筑师在贵州乡建中的设计实践历程同时进行作品解析,总结些许贵州乡村建设的在地经验,为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程学领域近年来研究热点,它是建筑业创新性的重大变革,借鉴先进制造业基因,推广装配式建筑是推进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改善和提高住房条件的必经之路。研究近年来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现状,有利于对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基于此,本文对2010年至2019年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的科学理论和专利实践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以及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