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断总结反馈的永恒命题。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丧失,文化特征逐渐消散,空间趋于同质化、景点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街区内复杂的人群结构、多元的空间需求使得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探索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还需要关注非物质空间维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寻求历史街区更新的方法路径。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断总结反馈的永恒命题。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丧失,文化特征逐渐消散,空间趋于同质化、景点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街区内复杂的人群结构、多元的空间需求使得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探索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空间层面,还需要关注非物质空间维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寻求历史街区更新的方法路径。本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社会空间”视角切入研究,明确社会空间理论对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的引导作用,以此构建历史街区“物质-社会-文化”空间研究分析框架,并选择正处于更新规划关键时期的大理龙尾关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行为观察等方法对街区空间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同时辅以沙溪寺登街作为对比研究案例,并进一步分析“社会-空间”互构关系,深入剖析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本论文提出针对大理古驿道沿线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原则,并基于此原则提出多元共融是街区更新规划的核心策略,其中包括空间形态多元共生、文化产业多元共营、行为活动多元共建三个方面,并以多元合力与动态循环作为路径,有效推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期为同类型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市政消防供水为现场扑救火灾的主要水源,充足的消防供水是保证成功扑灭火灾的前提。目前,我国市政消防供水流量设计常以城镇人口数为依据确定消防流量下限值,此类方法在用于消防安全设计较好、不易发生建筑间火灾蔓延的城市地区基本能够满足消防灭火要求,但是对于一些人口数少、火灾危险性大的古城镇,可能会导致消防供水不足的问题。我国古城镇多以土木、砖木结构等耐火等级低的连片木结构建筑群组成,存在建筑间距小、火灾荷载
办公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主要类别,其体量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的增大,办公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建筑类型。空间形式、和使用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对办公建筑空间的概念与空间功能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特别是事业单位性质或机关办公建筑由于不像其他有盈利性质的建筑类型对其空间的管理导向受到经济效益以及众多评价指标的影响。加之人们工作与生活水平
随着环滇池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紧邻滇池边的海晏村的更新与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当下村内的现有的公共空间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像道路拥挤、停车不便、历史文物保护不当、建筑老化废弃、绿化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本设计将从触媒效应的视角出发,以海晏村现状公共空间为设计点,对其进行景观上的改造,以期形成一种积极的公共触媒元素,从而近能带动周边环境和建筑的合理更新,远能促进整个海晏村本身的品质提升,
我国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其高校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逐渐成为建造者思考的重点问题,而建筑风热环境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自然被众多设计师和学者所关注。但以往针对建筑风环境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住宅小区、高层建筑或是大尺度范围内,具体针对温和地区的气候特征来分析该地区高校风热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耗增加与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如曾经多现于大型城市的热岛问题有朝新兴郊区城市蔓延的趋势,低温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发也使得人居环境品质逐步降低。因此,研究城市的风热环境,是理清城市健康发展、构建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城市风热环境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1)收集整年的气候数据,分析昆明市主城区、呈贡区、安宁市、晋宁区的湖陆风特性及其对
一方面民宿作为一种新业态,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相比传统酒店更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在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建设出现的再地方化现象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居建筑的活化与再利用,也促使民居建筑转型为民宿。因此,基于民宿的特性,民宿建筑如何去表征地方文化内涵是急需思考的问题。通过使用再地方化的理论工具,以大理环洱海地区的民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民宿的空间分
自2004年中央聚焦“三农”问题起,10多年来我国一直掀起乡村建设热潮。如何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解决严峻的乡村问题依旧是当今研究重点。随着传统村落空间从“同质同构”转向“异质异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分异化的现象,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建构,也需要从扁平化认知视角逐渐转向立体式空间解读。本论文以滇东北地区3个具有特色代表的传统村落为例,以村落空间构成格局为基础,从人居环境科学五大系统来对传
在现代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面临着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传统特色文化的消失,为了解决这些因素给村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美丽乡村”的时政背景下对东坝乡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采用地域特色文化信息系统化调查、实际场地调研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的工作手法,对村域进行走访研究,使用软件分析村落地形地貌,检索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及应用,通过深入
从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和平发展路线,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化、全球化、多极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沿线国家发展国际和平公园提供了机遇;从理论层面,国际和平公园或保护区在国外研究较早,但在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多聚焦于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边界关系等方面;从区位层面,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北部四省山水相连,有约1353公里的边境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密切。本文梳理了国际和平公园的基本理论,对其基本概念、景观
乡村是一个大的整体,乡村的景观空间是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乡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长时间的城市吸虹效应导致现存人口急剧缩减,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毁灭境地。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中国乡村的更新与发展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仅是乡村风貌,甚至包括文化、产业等都将得到全新的生机。本文将以相关理论为主导路径,以西城尾村为主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