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沉沦”——海德格尔思想的伦理学意蕴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思想家,以提出了“此在”、“沉沦”、“面向思的事情”等思想,使世人沉浸在对其思想的热烈讨论之中。的确,海德格尔对“此在”与“沉沦”的思考打破了人们思想中固有的知识框架,让“此在”与“沉沦”在“此在”存在的深度上作为人最切己的生存现象——“沉沦”,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何以再深入地探讨海德格尔“此在”的深层思想,其“此在”与“沉沦”在何种意义上更是人道的、伦理的价值追求,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文力图从伦理学的视阈解读海德格尔“此在”对“沉沦”的超越,或者通过对海德格尔向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的阐释,彰显人与其他众多在者的不同,彰显人生在世的尊严与地位。论文第一部分通过系统论述“沉沦”的三重视域——常识意义上沉迷于非理性的事物而难以自拔的“沉沦”、宗教意义上对于“罪”与“恶”的接触的“沉沦”与伦理学中常识意义上道德品质堕落的“沉沦”,在此基础上揭示海德格尔“沉沦”思想的深刻内涵,深刻领悟海德格尔语境中沉沦的特殊含义。论文第二部分通过对海德格尔“沉沦”的理解,解读海德格尔文本中的此在所具有的三种特征或状态,表明沉沦对于此在的重要意义,指出沉沦是此在得以存在的生存状态。论文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海德格尔“沉沦”深刻的理论内涵以及对于此在真实的生存状态——“沉沦”,进而阐述人之所以烦是因为人总是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来克服沉沦状态,面向未来,显示人的潜在性。本文认为沉沦首先表现了此在真实的生存情境,是此在得以开显和持存的生存状态,同时,此在又反过来试图超越沉沦,之所以如此,因为此在具有一种目的论指导,这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因此此在必需挣脱沉沦状态的羁绊,领悟作为终极存在的此在的生存状态,不断地领会存在的意义,以意义性的存在代替事实性的存在,最终才能达到诗意的栖居在世界上的目的。
其他文献
微博这种新媒体从产生到现今也不过5、6年的时间,传入国内并兴起也才有3年多的时间,但其凭借简短的内容、低门槛、信息发布迅速、扩散范围广等优势,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
本文所论之“道学”,指的是以老子的“道”论为理论基础,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以发掘生存智慧为目标,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考察道学的发展历程,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而当我们
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技术的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在促进经济发展、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现代教育理论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第一次叙述第四心音(以下简称 S_4)迄今虽已一百多年了,只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深入了解,心血管造影的应用和记录心音仪器的改进,才使 S_4的研究有了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媒介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微信自媒体也已走进了高校,并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在分析微信自媒体在高职院校
期刊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信仰的科学研究。政治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是政府或统治阶级在施政过程中,将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手段运用于公共事务,以达到社会健
在酸性介质中,痕量Ru(Ⅲ)的存在对KIO4氧化偶氮氯膦Ⅲ的褪色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且褪色程度与钌含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据此褪色反应,提出了痕量钌的催化分光光度分析法。方法检出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