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的文学类型相比,当前翻译家与研究者对科幻翻译的研究更为缺少理论支撑。而当前发表在英语知名科幻杂志等平台上的中国科幻作品中,超过41%由刘宇昆完成翻译。其中,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2016年的雨果奖最佳中篇小说奖。该小说的翻译以关注译文读者反应为出发点,不仅保留了小说的意义与文体风格,更是有效传递了中国文化特性。译本发布后,国外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到科技飞速发展给中西方带来了相似的未来,同时,这部作品也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科幻的再度关注,因此需要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作为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其对中国各文学类型的翻译研究影响深远。功能对等理论关注于译入语读者反应,追求译文能够对其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相似的作用。而“意义”、“风格”与“文化”是理解这一理念的核心概念。这与《北京折叠》的翻译实践出发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关照下对《北京折叠》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从该科幻小说的“意义”、“风格”与“文化”三方面具体分析文本。本文摘取《北京折叠》英译本Folding Beijing中部分句段进行研究。在意义方面,探讨了译者刘宇昆是如何处理与情节相关的词句的所指意义与隐含意义;在风格方面,本文从语言的生动性与美感再现两个角度,讨论了译者为保持原文风格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在文化方面,本文探索了译者如何以读者接受为考量,实现小说中中国文化专有词项与习语的有效翻译。综上,刘宇昆的译文Folding Beijing在“意义”、“风格”与“文化”三个层次上,实现了原文启示人们思考技术发展带来更大不平等的社会功效,实现了以读者反应为关注点的功能对等。以Folding Beijing为代表,本文证实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中国科幻作品外译的现实价值。因此,期待本文能够丰富《北京折叠》的英译研究,并为以后的中国科幻外译发展提供借鉴,进而有益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理论研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