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及mfERG的眼科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自2012年4月~2012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病房及眼科门诊眼底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36人、56只眼作为糖尿病组,并按病程长短分为3组,5年以下组、5~10年组及10年以上组。选取健康志愿者10人20只眼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 N1波与P1波的潜伏期及反应密度,并将测量区域以中心凹为中心从内到外分为六个同心排列的环和鼻上、颞下、颞上及鼻下四个象限。
结果:
1、N1波及P1波反应密度的结果:糖尿病组mfERG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除5年以下组与对照组及10年以上组与5~10年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糖尿病组内3个亚组和对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N1波及P1波反应密度的结果:糖尿病组mfERG的N1波和P1波的反应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在各环的检测中,5年以下组较对照组反应密度降低,其中环1、2、3、4的N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环5及环6的N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较对照组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1、2、3的P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环4、环5及环6的P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较对照组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糖尿病组内3个亚组和对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象限的检测中,鼻上、颞下、鼻下象限的N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颞上象限的N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较对照组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上、鼻下象限的P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颞上及颞下象限的P1波反应密度在5年以下组较对照组差异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糖尿病组内3个亚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未发现糖网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随其病程延长mfERG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反应密度逐渐下降,进而推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功能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
2、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较常规视功能检查敏感,并能提示病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