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在PTC中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探讨多灶性与PT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多灶性在PTC中的预后意义仍存在争议。我们使用现有的分期系统探讨T1 PTC中肿瘤多灶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了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03例T1 PTC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颈部淋巴结受累的组织病理学证据,将患者分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阳性和CLNM阴性组以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阳性和LLNM阴性组。统计学上确定了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通过详细的病灶记录进一步分析肿瘤多灶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结果:T1 PTC中,CLNM与年龄<55岁,男性,最大灶肿瘤直径≥0.85cm,肿瘤多灶性和被膜侵犯显著相关。较单一病灶患者,多灶(≥3个病灶,OR=2.318,95%CI=1.241-4.330,p=0.008)的患者CLNM的OR高于病灶≥2的患者(OR=1.855,95%CI=1.387-2.481;p<0.001),随着病灶数量的增加,CLNM的OR增加1.431。LLNM与男性,最大灶肿瘤直径、被膜侵犯以及CLNM相关,与多灶、年龄以及桥本甲状腺炎无关。结论:T1 PTC中,多灶与CLNM存在显着关联,并随病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LNM与年龄<55岁,男性,肿瘤大小≥0.85 c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侵犯有关。LLNM与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外侵犯和CLNM有关。
其他文献
粒子输运理论和粒子输运方程在众多领域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Sweep3D采用离散纵坐标法(Sn),求解一个时间独立、三维笛卡尔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一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同一点经过周期性的加热会产生复杂的热应力和残余应力演变,从而导致沉积层的层离,引起成形件的变形和开裂,降低成形件的性能和质量。本文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法和必要的验证实验,对电弧增材制造合金钢的热历程和应力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控制成形过程中的
目的:探讨增加儿童肥胖风险的危险因子,分析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和儿童期饮食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生命早期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纳
近年来,鉴于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场相机不仅能够捕获光线的空间特性,还能够捕获光线的角度信息。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传统图像难以完成的三维建模、场景重构、景深的拓展等应用,在光场图像中有了较好的发展。然而,在光场图像深度提取中,传统方法存在提取精度低、计算速率慢的缺点。现有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仅仅利用水平或者竖直极面图像的几何特征而导致深度预测可靠度较低,且遮挡、噪声、弱纹理区域的存在严重影响深度提取的
多相流及其传递过程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及生物反应等许多基础科学问题。多相流检测技术对国民经济与国防科技发展、人体健康,及生态与环境的变迁、保护、可持续开发利用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多相流流动的根本自然规律及其数理描述方式尚未被人们所掌握,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多相流检测技术被开发出来,然而由于多相流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各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上世纪6
在酿酒酵母中,Set2是一种与RNA聚合酶Ⅱ(RNAPⅡ)紧密相关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它可以催化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H3K36)上单、双、三甲基化的修饰。大量研究表明,甲基化转移酶S
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4.25万公里。工作重点由“以建为主”,逐步转为“建养并重”,最终将发展为“以养为主”。恰当的预防性养护决策可延缓路面性能过快衰减、延长使用寿命。预防性养护措施主要着重于路面单一类型的损坏,针对性更强,着眼点更具体,相对于网级路面养护来说,预防性养护更适应于项目级路面。本文基于沥青路面典型路面病害类型,选取HDM-4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子模型(裂缝模型、坑槽模
近年中国与邻国的国际性争端不断发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争端问题错综复杂,既有主权纷争、又有资源争夺,既有大国角力,又有小国过招。所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从新闻传播学
Open Flow技术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是近年来提出的基于包分类的可编程新型网络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分离网络设备的控制层面和数据转发层面,由控制层集中管理转发层,
以NaBr水溶液和银氨溶液为原料,通过双注法制备AgBr微粒,采用浸渍法制备AgBr/PVC复合微粒,然后将复合微粒在150℃下热处理2h制备AgBr/CPVC复合微粒。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