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与伊朗、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间频现的外交争端,使得国际原油现货价格的波动及冲击影响效应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及能源替代效应的冲击,国际油价波动对供需双方经济体的发展及安全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系统的稳定及复苏造成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差异性、波动性及动态时变性。基于此,本文从差异性及非对称性两种分析角度,考虑6个宏观经济指标和Mork(1989)、Hamiton(1996)提出的两种油价分解思路的基础上,运用考虑变量序列随机波动性及变量间动态时变性关系的BVARSV(Bayesian Analysis of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y and Time-Varying Parameters)模型,全面分析并测算了国际油价波动对全球四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欧洲、日本)经济、金融、贸易三方面的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对全球四大经济体差异性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原油消费量的不同导致油价波动冲击对不同经济体GDP的影响差异,油价波动对欧洲GDP的影响最强,对日本GDP的影响最弱。同时,中国较高的制造业占比使得油价波动对中国GDP的影响持续期最长。(2)欧洲经济一体化使得油价波动冲击对其物价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影响较弱。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发展降低了其原油对外依存度,加之原油以美元标价等特点使得油价波动对美国CPI的影响最强且前期影响为负向。(3)中国滞后的货币调节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使得油价上涨带动人民币的升值,油价波动对欧洲物价水平造成的较小但缓慢增长的通胀影响使得欧元贬值,油价波动冲击带来的日本货币供给的后期增长效应使得日元贬值。(4)四大经济体均为原油进口国,油价的上涨均会使得其净出口水平下降,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使得油价波动冲击对其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影响。(5)油价波动冲击对欧洲经济造成的较低但缓慢增长的通胀效应使得油价波动对其利率的影响最强且影响持续期最长。(6)相较于其他三个经济体,中国相对较低的市场化程度使得油价波动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冲击最强。国际油价波动对全球四大经济体非对称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油价分解思路下的油价上涨、下跌对四大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基本都是非对称的,但油价上涨、下跌对欧洲宏观经济的非对称性影响较其他三个经济体弱。由于两种油价分解思路的滞后期差异,消费的“棘轮效应”使得两种不同分解思路下的非对称油价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基本是相反的,且与Hamiton(1996)分解思路下的油价波动的非对称影响相比较,Mork(1989)分解思路下的油价非对称序列对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更强,更长。总体上,油价波动冲击对全球四大经济体宏观经济的差异性及非对称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了油价波动与其宏观经济间紧密的联系性,但由于各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差异性,油价波动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差异存在。各经济体应在考虑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油价波动对本区域不同经济指标影响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油价波动对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