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域性文明与全球文化的趋同与异质抗争的时代背景中,建筑的地域性和地区性问题被日益突显出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当代建筑师,尤其是多民族地区建筑师必须回应的问题。而在不同于“上层设计”的乡土民居以及乡土聚落中,人工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和平衡往往是融洽而相适的,并蕴含着一种主观智慧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性回应。因此,乡土民居作为建筑学领域中的一股力量无疑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立足于地域的设计起点。本文的论述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作为建筑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建构学认为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建筑物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它将视角置于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上,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也将以建构学作为研究的切入视角,并借助于类型学和现象学作为理论支撑并以云南“一颗印”民居为例,填充整个框架。首先从“一颗印”民居的建筑空间类型入手,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剖析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构成关系,提炼出其空间构成的特质;其次通过对“一颗印”民居营造过程的论述,并分析其建筑要素的构成关系组织规律,总结梳理出其营造方式和技艺手段的特质与价值并简要讨论了这些营造技艺中“传统”与“特质”之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随后进一步从分离与结合、模数的运用、剖面与接地关系几组内容中对“一颗印”民居的建构逻辑并加以分析,试图寻找出“一颗印”民居的建构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以及埋藏于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精神;最后,通过对“一颗印”村落的体验,感悟其所传达出的场所认知与场所精神,学习其对场所营造方式。根据以上四部分对“一颗印”民居特质与法则的凝练,笔者结合自身的认知,在结语部分对设计的思维、态度和方法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对今后创作的探索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