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形式—“一颗印”民居建构基本关系的解析与研究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域性文明与全球文化的趋同与异质抗争的时代背景中,建筑的地域性和地区性问题被日益突显出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当代建筑师,尤其是多民族地区建筑师必须回应的问题。而在不同于“上层设计”的乡土民居以及乡土聚落中,人工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和平衡往往是融洽而相适的,并蕴含着一种主观智慧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性回应。因此,乡土民居作为建筑学领域中的一股力量无疑为建筑师提供了一个立足于地域的设计起点。本文的论述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作为建筑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建构学认为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建筑物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它将视角置于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上,而不是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也将以建构学作为研究的切入视角,并借助于类型学和现象学作为理论支撑并以云南“一颗印”民居为例,填充整个框架。首先从“一颗印”民居的建筑空间类型入手,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剖析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构成关系,提炼出其空间构成的特质;其次通过对“一颗印”民居营造过程的论述,并分析其建筑要素的构成关系组织规律,总结梳理出其营造方式和技艺手段的特质与价值并简要讨论了这些营造技艺中“传统”与“特质”之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随后进一步从分离与结合、模数的运用、剖面与接地关系几组内容中对“一颗印”民居的建构逻辑并加以分析,试图寻找出“一颗印”民居的建构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以及埋藏于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精神;最后,通过对“一颗印”村落的体验,感悟其所传达出的场所认知与场所精神,学习其对场所营造方式。根据以上四部分对“一颗印”民居特质与法则的凝练,笔者结合自身的认知,在结语部分对设计的思维、态度和方法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对今后创作的探索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正>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各个学段都有"复述课文"的要求,从所要求复述的课文内容看,大部分都有较强的故事性,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牛郎织女》是民间故
期刊
<正>2013年全国高考刚结束,这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以探究的高考试题.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们能够细细地探究和品味一下那些有研究价值的高考试题,必将收益匪浅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在探索中深化改革我国司法环境,2014年的司法改革,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改革的深度也是史无前例的。特
<正>有人说,小学语文是终身语文,以此来说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而小学低年级语文是终身语文的启蒙,是语文学习最关键的时期,"蒙以养正,圣功也",如周一贯先生所说,"教好低年级
目的:观察开展麻风畸残健康促进的可行性和效果,预防和减少麻风畸残。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综合防治组和对照组,综合防治组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及换药。对照组进行常规清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众所周知,质量管理一直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能够真实
w通过维氏硬度试验、力学性能试验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Al-5.87Zn-2.07Mg-2.42Cu合金在最终形变热处理(固溶—预时效—变形—终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并优化出最
特低渗油藏开发是目前稳定国内石油产量的主要手段,然而特低渗油藏以其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给开发带来极大的挑战。对国内主要特低渗产油区的开采现状及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详
管道运输是石油运输最有效的方式,具有运输量大,安全可靠无污染,占地和能耗小及成本低的特点,但是由于管道自身或人为破坏等原因,经常发生泄漏。油品的泄漏不仅造成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