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柱异型是作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遗传表现,形态特征表现为:柱头与花药两种雌雄高度的位置不同,在被子植物中较为常见,包括甜荞。栽培甜荞具有异型性自交不结实性,而等花柱型甜荞可自交结实,结实率高。虽然关于甜荞产量相关性状的报告较多,但传统研究的产量性状的遗传复杂,且通过表型选择效率不高,产量的提升并不明显。而甜荞的花柱异型是一种可稳定遗传的特殊性状,因此可通过等花柱甜荞与适应性较好的栽培品种进行杂交提高产量。本试验通过等花柱甜荞与普通甜荞杂交,探究杂交后代群体的3个不同世代材料的花柱类型、自交结实率及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杂交组合F2代分离的花柱类型相同,均分离出4种花柱类型,即完全等花柱型、长花柱型、稍长花柱型和稍短花柱型。F5代、F7代群体为中有5种花柱类型,即完全等花柱型、长花柱型、短花柱型、稍长花柱型和稍短花柱型。三个不同世代中,完全等花柱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1.2%、60.8%、74.7%。其它花柱类型在不同世代中占比不同,但高代(F5、F7代)均是长花柱和短花柱占比最低,选择的效果非常明显。(2)在三个不同世代群体中,完全等花柱型、稍短花柱型的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2%-21.2%和16.5%-22.5%,显著高于稍长花柱型、长花柱型、短花柱型,均属于高自交结实率范围,并且完全等花柱型与稍短花柱型结实率差异不显著。长花柱型、短花柱型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3%-3.3%和1.0%-2.9%,低于5%;稍长花柱型在三个世代中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5%-8.0%,显著低于完全等花柱型、稍短花柱型的平均自交结实率,并且稍长花柱型、长花柱型、短花柱型之间自交结实率差异不显著,因此,可将稍长花柱型、长花柱型、短花柱型归为不能自交结实性或低自交结实性类型。(3)F2代中6个农艺性状与亲本相比较,株高具有超低亲现象;主茎节数和单株花簇数低于双亲平均值,一、二、三级分枝略高于双亲平均值。9个主要性状在三个世代中均表现为三级分枝、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很高,属于变异较高、较广的性状。其次是单株花簇数、二级分枝的变异系数均值在70%左右,属于变异适中。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值在20%左右,属于低变异性状。随着世代的升高,在选择压力下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花簇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都有下降的趋势,即这些性状的选择有效。世代的变异分析表明,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千粒重等性状以早代选择较好。(4)等花柱甜荞与普通甜荞杂交后代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知,农艺性状之间、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以及产量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成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992**;其次,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与单株花簇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4**、0.671**;再次,单株花簇数与株高、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0.474**和0.581**;株高与主茎节数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3**。因此,育种选择中应根据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