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罗德·品特戏剧的间离效果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1930-2008)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他已占据着现代经典作家的地位,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也被贴上了来自于其姓氏的标签,即“品特性”(Pinteresque)。2005年品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品特的可贵在于集纳各家英华之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特风格,但他称不读布莱希特的作品,也不能像布莱希特那样利用舞台。因此学术界大多认为品特是受他所喜爱的文学家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对他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戏剧理论三大体系之一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是所有后来剧作家的典范。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尤其是“间离方法”,影响了英国的戏剧舞台和1968年以来涌现出来的包括品特在内的一批新人。所以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阐述“间离效果”对品特戏剧的影响,品特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有所借鉴的。   本论文拟用三个章节分别分析品特作品呈现出来人物,空间以及时间的间离效果。第一章是人物的间离效果。具体从演员和角色,人物的语言两方面来分析品特戏剧中运用的间离效果。品特剧中人物时不时地提出问题来提醒演员这是在表演;人物语言经常词不达意,或重复,停顿,沉默从而使观众陷入深思;体态的静默和面部表情可以使演员避免投入到戏剧当中,也不会诱导观众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外界的事物,从而使客观事物都涂上一层人的主观感情的色彩。这些陌生化给了观众更深的思考空间,最终达到了间离效果。   第二章是空间的间离效果。主要分析了品特式房间和舞台道具在剧中的间离效果。品特喜欢把孤立的,昏暗的,幽闭的房间当做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的人物在此环境中,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品特式房间有助于在戏剧中营造神秘的气氛,正是这种神秘感将观众与舞台间离开来。真实的道具和布景使观众在被戏剧文本内容所震撼的同时,也被生活气息凝重的舞台设置所吸引,从而易于构建发人深思的陌生化意境。   第三章是时间的间离效果。主要阐述了记忆中的时间和场景中的时间两方面。人物记忆中的场景从虚拟的回忆到真实的生活之间频繁的转换使观众进一步从舞台中间离出来,使其理解自己的生活空间,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场景中的时间是通过幕布和灯光的运用来完成的,这无疑增强了戏剧的间离效果。没有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些碎裂的,随意拼贴的意象,前一幕以熄灯结尾,一切都处在黑暗里,下一幕重新开始。观众对其产生惊异和好奇心,从而使观众对所表现过程和人物采取一种探讨的批判态度,把握剧情所展现的真实。   总之,品特在戏剧创作中受到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影响,其间离手法在剧作中有大量的体现,正是间离手法的合理运用,使得品特的作品越发揭露出荒诞背后的真实。本文以间离效果为切入点研究戏剧的效果和意义,希望能为舞台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外,近几十年里它的研究对象目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多产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五号屠场》是冯内古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后现代
近年来,具有近红外量子剪裁效应的发光材料因其可对太阳光谱进行调制,从而降低硅太阳电池热化效应而得到学界关注:2005年.P.Vergeer等在磷酸盐粉体中共掺Tb^2+/Yb^3+离子对,首次实现了
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创作技巧和原则,是一个包括了作家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技巧和使读者感受新鲜奇异的审美效果的整体。目前翻译界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有两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