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已明确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仅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退行性改变,其引起临床急症的主要机制是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凝血及纤溶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些蛋白质发生质或量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并且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02年11月我院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8~80岁,平均62.53±10.01岁。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48~78岁,平均64.44±10.28岁,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62.29±9.96岁,健康对照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0~74岁,平均62.55±9.22岁。用一期法和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V活性(FV: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g)含量、 山西医科大李硕士李位恰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一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一1(PAI一l)抗原含量,分别反映凝血活性与纤溶一抗纤溶活性。与健康人上述指标进行比较。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比较。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较正常对照组Fv:C、F珊:C增高,Fg及PAI一l的含量、PAI一l/t一以比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之间Fg及尸Al一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t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FV:C、队I几与Fg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中FV:C、FVm:C进入回归方程。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明显差异。 结论: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是引起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本结果提示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