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标准化原理及其法律制度建构的路径——以江西“山河湖人”生态建设模式为中心的讨论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需要标准工具。目前,生态标准化建设刚刚起步,相比于生态实践方兴未艾的推进,生态标准化原理、方法及制度等重要内容尚显冷寂和旁落,这种局面应该引起注意并及时改善。
  据此,按照原理为制度建构路径指明方向,方法为制度建构路径设立框架之逻辑展开研究,在叠加式创新思维引领下,基于原理界定的路径选择、标准化的发展阶段与不同阶段标准化原理的阐述,以及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与需求,尝试性的提出系统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反馈原理等生态标准化原理;指出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标准化方法,即综合标准化方法、联通与循环方法、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方法;秉持从生态实践中来回到生态实践中去的原则,以江西“山河湖人”生态建设模式及生态标准成果对原理与方法映射,透视出江西省生态建设模式符合生态要求,但这一过程中的标准化成果仍处于生态标准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不能与“山河湖人”生态模式相匹配。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制度建构的路径。作为路径起点,共同信念、部门利益与路径依赖对于制度建构、创新与发散具有引领、推动与决定作用。作为路径的横向选择,标准化制度内生三维性通过《江西省标准化条例(草案)》具体化,提出生态红线强制性标准、生态绿线推荐性标准、统一化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作为路径的纵向选择,提出政府标准、团体标准、市场服务三种模式的供给,着重强调包括联盟标准在内的团体标准对于生态标准制度建构的重要意义。通过源头依托、起点探寻、横纵向选择搭建制度建构路径,以期能为生态标准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其他文献
从系统学角度分析区域物流网络结构是区域物流的基础研究,然而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对于区域物流仍然缺乏基于宏观视角的结构性研究。因此,本文根据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相关研究,认为物流节点之间存在着自主择优性。通过这一特性和相关理论,建立了更具现实意义的江浙沪区域物流加权网络模型;从系统工程、网络理论等角度对区域物流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江浙沪区域物流加权网络模型在随机攻击和蓄意攻击
学位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学者们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对外贸易和投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学者将中国的全部省份进行比较研究,单独对某个省份作详尽研究的文献较少,这样很容易掩盖某一地区独有的特性。本文选取外贸和外资大省山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其17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考察对外贸易和FDI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出:(1)山东省17地市间
中国是机电产品出口大国,机电产品在货物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是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然而,伴随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要想稳定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挖掘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中亚五国是中国西部开放的重要对象,且其中四
学位
2017年《标准化法》修订的重点之一便是承认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明确团体标准由政府与市场双重主导的基本理念。随团体标准类型确立而来的新问题是团体标准相较于一般标准类型具有更明显的垄断倾向。团体标准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在主观上存有逐利目的,客观上则因标准统一市场的特性而容易减少市场竞争,因而制定伊始,团体标准即具有垄断的可能性。  由于团体标准的特殊性,判断团体标准是否构成垄断,需根据合理性原则进行
学位
我国计量监管的发展经历了以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为代表的古代度量衡管理,到米制在中华民国时期推行的工业计量管理的发展过程,最后才形成了现行的较为系统的计量管理体系。我国《计量法》由1986年实施至今,我国的计量监管逐步转向以法治监管为主。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实施距今已经有35年时间之久的现行《计量法》中关于计量监管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本文一开始梳理了从先秦时期至新中国等不同时期的
学位
ISO作为全球最大的民间标准化组织,在国际标准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影响力已然渗透到全球服务和贸易等领域中。然而纵观学术界公开发表的文献缺乏对ISO法律地位的研究,因此明晰ISO法律地位十分必要。  ISO作为国际社会的法定组织,其法律地位以其章程来确定。章程作为其存在的法律基础,指导ISO建立组织机构并进行标准化活动,明确规定适用的法律规范,其法律人格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获得依赖于章
在时隔首次颁布施行近30年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于2017年11月4日正式出台。《标准化法》将团体标准纳入我国标准类型体系,在该法第2条正式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全文通过7个条款对于团体标准加以细化规定,构建了初步的法律规制框架。然而,《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事件的发生表明现有的团体标准法律制度中尚存一些设计缺陷亟待完善。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制定
学位
目前,我国专利权的有效性问题由专利无效宣告程序承担。行政机关对专利权是否有效作出决定后,当事人可依据行政诉讼程序对决定的效力提出质疑,导致循环诉讼。同时,专利权是否有效是专利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侵权判断的前提,而法院不能在民事侵权案件审理中对专利权有效性进行审查,也不能直接对被告提出的专利权无效抗辩作出裁决,导致专利侵权维权周期长、保护不力。因此,完善我国专利权有效性判断程序是我国《专利法》的修法重点
学位
计量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科技水平、社会经济等整体国力的巨变,对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计量法》及计量法律制度体系的创新完善提出迫切需要。印度的《法制计量法案》作为少有的将“法制计量”直接体现在法案命名中的法律文本,且印度同为亚洲金砖国家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社会及经济发展与我国有诸多相似的情况,在计量技术要求严格的高精尖科技领域发展也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