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景园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城市景观园林始终都是人类文明状况的标志。正因为有文化含义的存在,城市景园才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人们才有认同归属感。以经纬作比喻,世界上的各民族文化就如同经线,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就如同纬线,无数的经纬织就出城市景园的兴起和繁荣。 论文将城市景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一部分来考察其发展规律,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参照系,追溯了过去近6000年的城市景观园林的变迁,比较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特别是中西方城市景园艺术所表现出的空间形式,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及哲学审美等方面的异同。论文试图从中找寻城市景园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景园文化的社会价值,探讨了在未来城市景园中行为心理与空间互动的可能性。 凡是文化都需要向外界表达一种思想或者说明一种意义,语言在创作过程中书写这些意义,景观设计师则使用景观设计语言进行创作。论文对景观设计的独特语言:空间形式、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等进行研究,剖析它们的性质、背景、相互联系方式及将其结合后产生的观念,考察它们所带来的逐渐演变的城市景观形式,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对于当今的城市景园更为深刻的认识,引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深思。 当我们追溯城市景园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清晰可辨的发展痕迹。城市景园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人们对于空间的尺度视觉形象以及行为和体验上。城市景园空间具有转变日常生活形态的可能性,这种改变的可能性,正是景观对人类的能动作用。城市景园空间就是如此在与人的行为心理的互动中发展的。 论文正是基于对城市景园空间形式与人的行为心理模式的研究,捕捉空间与行为互动作用与的特性,探索行为心理与空间的关系,提出有关城市景园形态的时空框架,侧重于对现有的城市空间的改建恢复和对人们生活的关心。 论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设计参考价值,注重城市景园理论研究的专业化程度,注重城市景观设计教育的试验性,注重“游戏精神”(play spirit)的体现,开拓多元化的思路。论文拟编写成教材(供本学院试用),提出城市景园设计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方法,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