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连贯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Halliday&Hasan在1976年首次提出语篇内部具有衔接关系,且在语域上具有一致性,则该语篇就是连贯的。该连贯模式的建立引发了学界对语篇连贯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合理地解释必须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地分析,探索连贯形成的过程,才能揭示连贯的本质。认知语义学侧重研究人类概念的形成以及意义的获得。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可以透过语言现象本身,来寻找语言事实背后的动因,从而对意义的生成做出合理的解释。意象图式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它形成于人类身体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并将感知体验内化为人脑中的认知结构,用于组织概念,获得意义。 诗歌语篇是连贯研究的边缘成员,因为诗歌是一种富含艺术特质的文学语篇,为了增加其审美效应,诗人在语言形式编排上独具匠心,结果使得读者难以从简约的语言形式上洞察诗篇暗含的语义关系,从而增加了读者解读诗篇深层意义的难度,阻碍了读者将语篇理解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在诗歌语篇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将诗篇与诗人创作的实际场景相结合,从而找出诗歌语篇的完整意义,实现诗篇的连贯。本研究运用意象图式理论,结合文化因素,尝试建立一个诗歌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型,该模型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价值所在,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增进对诗篇意义的理解,解读诗篇的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