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从2008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使他们成为联系农村基层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青年人成才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国情和当前就业形势作出的重要公共政策。本文试着从探求该政策的背景、发展历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入手,从某县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角度,阐释了该政策起到的多重积极作用: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借助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优势,帮助农村“两委”制定高起点的经济发展规划,传播电脑应用技术和农业新技术,积极引进外部资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兴办电脑室、图书室等,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大学生村官角色合法化问题,高流失问题,村官标准不完全契合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问题。尤其是该政策如何维持其长久性?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在哪?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理论工具;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相关理论,主要叙述了大学生村官的含义及角色定位、该政策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为该政策在某县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及它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尝试,各相关方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该政策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