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和USLE模型的环江县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及诱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威胁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土壤侵蚀的危害性巨大,土壤侵蚀的监测与预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十年来,GIS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许多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结合GIS技术构建土壤侵蚀模型开展土壤侵蚀具有时效性好、空间格局直观和可以进行宏观动态监测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与科研意义。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属于桂北生态脆弱区,喀斯特石山与丘陵土山并存,该区域的矿业开采、自发性农业开垦和交通、工农业和城乡建设等人为活动会对当地土壤侵蚀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结合GIS技术,运用USLE模型对环江县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探讨了土壤侵蚀与坡度、海拔高度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获得以下结论:(1)计算确定了环江县影响土壤侵蚀的各因子范围,得到了土壤侵蚀模数,通过对土壤侵蚀进行分级评价和统计得到:微度侵蚀面积1602.90km~2,面积比重35.24%;轻度侵蚀面积945.57km~2,面积比重20.79%;中度侵蚀面积703.56km~2,面积比重15.47%;强烈侵蚀面积539.55km~2,面积比重11.86%;极强烈侵蚀面积591.79km~2,面积比重13.01%;剧烈侵蚀面积165.53km~2,面积比重3.63%。(2)分析统计了土壤侵蚀等级与坡度、海拔高程、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发现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的空间分布及规律:发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坡度带分布在30°—40°,侵蚀量达到344.43万吨,平均侵蚀量7.00kg/m~3,平均侵蚀厚度达到2.64mm,泥沙输移量172.21万吨;发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海拔高程带为海拔高度800米至1200米的中山带,侵蚀量为283.14万吨,平均侵蚀量5.80kg/m~3,平均侵蚀厚度达到2.19mm,泥沙输移量141.57万吨;发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土地利用方式为裸地,侵蚀量为41.13万吨,平均侵蚀量4.80kg/m~3,平均侵蚀厚度达到1.81mm,泥沙输移量20.56万吨。(3)通过研究分析找出了环江县土壤侵蚀主要驱动因子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因子),并将环江县按照土壤侵蚀诱发因素划分为开荒侵蚀区、采矿侵蚀区、生态脆弱区及多种原因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交叉作用区和无明显侵蚀区。其中,开荒侵蚀区主要分布于大小环江中游;采矿侵蚀区主要分布于古滨河汇入大环江处和大环江上游;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于县域东部、东北部和北部海拔1200m以上的九万大山及余脉、西南部的石山丘陵区。县域北部及西南部为多个侵蚀因子重叠作用的高发地区,也是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最应重点关注的地带。其它区域为无明显侵蚀区。
其他文献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传统教学理念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被打破,为了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少教多学教师模式。本文通过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型胶粘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玉米淀粉所固有的易回生、易凝沉的缺陷,造成淀粉胶粘剂的贮藏稳定性和粘结强度较差,严重制约了其推广
工程量清单计价可以更好地体现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但同时也给承包商带来更大挑战。通过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目的:探讨FOCUS-PDCA程序对医护人员标准预防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将FOCUS-PDCA程序应用于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管理,应用前后分别对中心150名卫生技术人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团校培训工作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高校团校培训工作要把握政治理论性、指导性、时代性、开放性、系统性、延伸性、针对性、实效性等特性,探
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方法,将东濮凹陷早第三纪含盐地层进行了统一划分与对比。东濮凹陷地层内古生物化石丰富,组合特征和纵向演化规律与渤海湾地区基本一致,属于同一古生物群
本文对西安市500名羽毛球爱好者发放问卷、访谈和调查。运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运动中损伤的原因进行研究。经过分析得出损伤的原因,同时对此项运动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在高、低渗透油层及高、低粘度油藏中均可应用,而且施工工艺简单、成功率高、成本较低。二氧化碳既可提高采收率又能实现埋存,是石油企业追求的目标。本文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筹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分析筹资风险的构成因素,提出了在此环境下,民营企业要预防筹资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解决
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综述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