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Hedges in Academic Spoken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Int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5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了糊糊限制语在学术英语口语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和人际功能的特点。模糊限制语是在语篇中使准确概念模糊化或模糊概念趋于明朗化的词语。本文旨在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英语口语语料中的分布特点,进而在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研究其使用的人际功能。
  本文选取英国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British Academic Spoken English Corpus)作为定量研究的文本资料。该语料库语料涵盖量大,涉及学术研究领域广,学术话语类型多样。语料文本内容均来自英国华威大学官方网站。本文通过统计软件SkE分析模糊限制语在所选语料库中的分布特点。研究发现如下:
  从使用频率来看,首先,模糊限制语在学术口语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每10,000词中出现706.8个。其中,can, will, would,I think,和could出现最为频繁。Itssaid, probable,Its believed和Its assumed等短语相对较少。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名词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分布相对较少。其次,模糊限制语在研究语料中的人文、医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四个专业领域中分布较广并基本均衡,这表明在学术领域的话语交际中,模糊限制语被广泛用于明确观点和立场。就人际功能意义而言,说话人使用模糊限制语来缓和其对命题真实值的承诺程度,避免其观点被证明有误或听众有不同意见,以维护其面子;同时也是为了表明说话人的礼貌原则,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说话人采用一种试探性的,不确定的语气,让听众有选择接受其命题的空间,从反面也说明了学术研究对于客观性的尊重和要求。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增强英语学习者对于容易被忽视的情态动词等模糊表达方式的学习意识,认识到此类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同时,本研究的发现能帮助学术研究领域的学习者,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国际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出来。另外,也提示从事教学的老师帮助学生将语言形式与功能应用结合起来,实现英语学习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此事在翻译界掀起一股研究热潮,而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更是成为了翻译界的焦点,可以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已经翻译了三十多位作家的七十多部作品,翻译功底纯熟高深,其研究价值显而易见。因此本文选择将葛浩文的英译作品作为研究案例。  葛浩文素有“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和“中国文
学位
粗俗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能够映射社会生活,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使用粗俗语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不仅可以体现其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和人物形象,还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社会礼节、道德、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因此,在民间文化和社会习俗传播这方面,粗俗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由于粗俗语言本身的粗鲁性,其研究价值和重要性容易被学者和译者忽视,与之相
学位
世界中存在着不同认识,因为它取决于每个人所承载的语言、文化以及个人特征。世界是丰富多样的,但我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产生认知,文化、传统、价值观吸收了这种认知后,构成了一种认知模式——语言定型,它简化了来自外部的信息并加速了感知世界的过程。如今,语言定型是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代表着我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范式,具有主观评价色彩,可以表达出在普通情境下社会群体内部的相互评价。在常规的交流环境中可
学位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外学者从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众多研究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理论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对许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包括对经济、政治、外交以及科学话语的研究。  由于文化的不同,英汉隐喻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受到了许多国内外学
学位
本研究旨在研究手势隐喻的作用以及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以促进其在英语演讲中的表达,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方向与方法。  隐喻的研究历经了数千年,并且一直随着时代不断完善。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学过渡到了语言学、哲学。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多种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介交织。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Charles J.Forcev
学位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韩礼德与马丁二人先后提出语法隐喻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其探讨与争论从未停歇。语法隐喻从属于功能语法,与修辞学的隐喻和认知语言学中所提到的隐喻均不相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语法隐喻置于语言学的其他领域之下,并探讨其中的关系,譬如语域领域。这种交叉研究正不断完善着语法隐喻理论。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语域偏离直接导致语法隐喻的产生。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
隐喻一直被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在研究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代表性的理论,如:替代论,比较论,相互作用论。1980年,雷科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实现了对隐喻研究的真正突破。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体验世界的一种认知工具,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它影响的感知,思考和行动。基于此理论,本文采取实验的方法研究概念隐喻在隐喻表达理解和记忆中的作用。  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
学位
中式英语特指受汉语的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干扰而产生的错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别很大,但许多英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差异重视不够,因而在学习者的写作中,中式英语俯拾即是,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笨拙别扭,表达不地道,意思不清晰,读者不知其所云。  中式英语现象是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是中国人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渡期。然而,中式英语也是二语学习中最需要的问
学位
现今,英语听力自主学习在我国很多大学都已得到开展和推广。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学习者同时运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法所主动进行地过程,因此基于计算机辅助程序,以及网络资源的英语听力学习自助平台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该模式具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特点,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这一自主学习模式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推广。因此,在本研究中,首先,将会对这一系统进行介绍。  基于该听力自
学位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基本策略。翻译中应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致协议。称谓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汉称谓语体系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汉语称谓语的过程中必然也面临着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的问题。  本文拟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水浒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