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凌叔华小说中的新旧调和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高墙大院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写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的独特现象。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两种类型的人物,一是传统旧式女性形象,另一类是新式只是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都有被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受过新式教育的影响,本文将在这里从她们的身上找出一个新旧调和的方法。  本文第一部分,从凌叔华小说中对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的人物形象来做作初步介绍和描述:凌叔华在小说中对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各自的思想、性格、遭遇、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婚姻观等等来进行描述及对比,然后从这两者中看到在人物身上存在着新旧互相渗透特点,从而表现出凌叔华在小说中人物对新旧观念的调和。  第二部分,是对凌叔华小说的新旧调和方式和特点来进行讨论及分析。凌叔华将从凌叔华小说女性形象对于“新”与“旧”两者之间的调和是如何找到平衡点。也通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对自身追去多重身份的认知,来区分传统的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各自在对身份上的认同及接受。凌叔华小说中也对女性一生命运作了观察,从女孩到老妇人,探讨这些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人生路上新旧转换的悲哀,也从展现旧式和新式女性人物形象该对新旧间进行调和。  第三部分,凌叔华对新女性道德的自省,本文认为,新式女性的身上还是有着深层传统思想所熏陶。从这些新式女性在对家庭和事业两者中抉择中作出探讨,这些新式女性最后是会重返故道,回到传统的家庭;或者是会选择抛弃家庭,直奔事业之路。这里也探讨在凌叔华小说中女性人物对于性爱意识的看法。在对新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新式女性内心里还是会大部分的存留着对传统的道德观念所牵制着,所以在面对社会上对性爱意识的觉醒的呼喊,她们会接受但是也会选择适可而止的表达出自己的要求。  第四部分,凌叔华小说的艺术特点与新旧调和。在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上没有大篇幅的描写,让小说中的冲突没有办法展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叙述简约、含蓄充满诗意;在心理描写上,人物的情绪变化没有在外部表现出来,而是在内心里进行着自我的对话。凌叔华小说中故事没有像戏剧化般的高潮,而是一种平淡的叙述,凌叔华能在小说中让新旧调和的冲突淡化。  凌叔华通过在人物的形象、身份、命运以及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综合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新旧调和的一面,这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求。
其他文献
1935年,陈云参加遵义会议后, 受中共中央的重托,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情况,随即留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 1936年12月初,中共中央向代 In 1935, after Chen Y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韩国语中汉字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汉字在韩国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是辅助的交际工具和书写符号。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益增多,学习汉韩两
本文以现代汉语祈使类言语行为动词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其在句法、语义、语用、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祈使类言语行为动词进
湖湘学派是二程洛学南传之后,南宋第一个理学学派,对南宋理学的发展有昌明之功,并对后来朱熹、吕祖谦等人的理学思想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界对理学家的文学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寻根小说”与“先锋小说”思潮几乎同时兴起。而史铁生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注意。相比“寻根小说”在文化中挖掘文学的“根”的含
本研究从海外用户方的需求出发,探讨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国际汉语教师需具备的胜任力及基于胜任力的师资培养模式。在汉语国际推广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观察、访谈、胜
学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现代“自由撰稿人”作家这一写作群体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意义。他们在场域限制之下的生存和写作,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和形态,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下,想要实现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我们就需要集中分析企业的有效营销策略,注重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营销手段创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手段显然已经起不
编者按  笔者对陈海汶的采访约在了他的办公室里,因为时间紧张采访只能约在当天的下午,下了飞机笔者就直奔他办公室,一面巨大的毛泽东像挂在办公桌后面,办公室内还有一整个柜子他用过的照相器材。可能是和媒体打交道多了,陈海汶没等我进入状态就开始侃侃而谈,从海鸥相机聊到老相机博物馆,从初学摄影到现在的公司。随着采访渐入佳境,陈海汶手里的烟也抽到了第三支。当我问到他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上世纪80年代傲过最疯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