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与正常人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动脉、静脉曲折度的差异,探讨高度近视眼底血管曲折度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动脉、静脉各个象限分叉角差异,探讨眼轴变化与视网膜血管受力的关系。探讨硅油作为首次填充物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的效果及其原因,为选择最佳填充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高度近视32人52眼、正常20人26眼眼底FFA图像,应用自编制软件分别测量四个象限动静脉曲折度情况,用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集高度近视患28人50眼,正常人20人35眼,应用Potoshop7.0软件分别测量四个象限动静脉分叉角大小,用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85例85眼首次填充物为硅油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资料。结果:高度近视眼视盘直接走向黄斑血管、动脉曲折度较正常眼减小,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静脉曲折度与正常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上鼻下象限动脉分叉角正常人分别为(77.66±14.12)°、(85.86±16.45)°,高度近视患者分别为(66.17±14.04)°、(61.20±11.0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鼻上=0.02,P鼻下=0.03)。颞上颞下象限静脉分叉角正常人分别为(79.45±15.94)°、(70.59±17.27)°,高度近视患者分别为(92.39±20.36)°、(83.56±23.5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颞上=0.00,P颞下=0.04)。症状出现时间与初次手术成功之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优势率,0.49,P=0.028),初次手术成功与失败病例的最后随访视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随着眼轴的增长,视网膜相应延展,视网膜血管受力后曲折度发生变化。其中动脉的曲折度降低最为明显,提示在高度近视视网膜血管中,动脉受到的拉力更大,也提示这种力量的反作用可能会对视网膜组织形成相应的牵拉作用。高度近视患者随着眼轴的增长,视网膜相应延展,视网膜血管受力后走向发生变化。视网膜动脉与视网膜静脉受力后发生的走向改变不同,可能因为动脉弹性受限更明显,静脉弯曲变形更明显。初次手术成功与否对术后最佳视力有重要影响,硅油因其长效稳定的特点有可能解决高度近视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所不能缓解的其他牵拉因素,从而提高其初次手术成功率,保留患者更好的术后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