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戏剧中王昭君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元杂剧《汉宫秋》与能乐《昭君》为例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e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中日古典戏剧中共同出现过的王昭君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元杂剧《汉宫秋》和能乐《昭君》为例,细致地分析和比较了王昭君形象在中日两国古典戏剧中的异同,并且结合两国的文学传统和文化心理,分析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对王昭君形象构建的影响。  第一章,首先简要梳理了昭君故事在中日两国戏剧形式诞生之前的发展流变,通过梳理可以看出,昭君故事的模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并且从思想内容上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怜悯昭君坎坷的身世发展为歌颂她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个人利益的壮举,而日本古典文学更多地注重昭君故事中个人情感的悲剧,鲜少与政治主题相联系,维持了昭君柔美哀怨的气质形象。其次从叙事方式和悲剧构成两个方面分析了元杂剧《汉宫秋》和能乐《昭君》之间情节的异同,指出两部作品均是对各自国家昭君题材文学创作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章,从明确人物身份的戏剧线索,凸显人物性格的参照体系以及深化人物内涵的意象使用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及舞台装束分析和对比了元杂剧《汉宫秋》和能乐《昭君》中王昭君形象的异同。两部戏剧虽然都将王昭君刻画为具有纯洁品格的正面形象,但是元杂剧《汉宫秋》更加注重昭君形象在现实社会中的伦理意义,注重以“善”来凸显她的“美”,以投江自尽的结局强化了王昭君至善至刚的品格特征;日本能乐《昭君》则是将昭君形象放置在亲情线索中,让她在结尾处作为“人情”的化身,以超自然的灵魂形象出现,赋予了昭君娴静脱俗的“美”,刻画出至柔至真的昭君形象。另外,在本章第三节中概括性地列举了昭君形象在中日其他古典戏剧中的体现。由此可以发现,后世昭君戏中塑造的昭君形象大多沿袭并发展了《汉宫秋》中所构建的形象的元素,不断丰富着昭君形象的艺术内涵;日本的涉及昭君题材的其他古典戏剧大多是截取昭君形象或昭君故事中的部分因子来构建全新的情节内容,基本维持了昭君形象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柔弱哀怨的一贯风格。  第三章,主要针对以上两章总结出的王昭君形象在元杂剧《汉宫秋》与能乐《昭君》中的差异,本章分别从戏剧生产者的创作观念和戏剧消费者的接受心理两方面论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创作观念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文学创作的传统和作品产生时作者所处时代环境的差异,中国古典戏曲“以善为美”的创作观念与日本古典戏剧“以情为美”的创作观念间的差异是王昭君形象在两国戏剧中体现出的不同性格特征的根本来源,而元杂剧与能乐面对的不同观众群体之间审美情趣、生死观念的不同,也是影响戏剧人物在观众内心中的心理形象构建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一、除了服装以外,不要忽视小饰品的效果.那些一动叮咚作响的耳环、手镯千万不要戴.
在传统武侠在被历史题材束缚难进的时候,黄易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对历史精神进行重新认识,对现代精神及人性危机进行了积极的反思,针对历史书写问题进行了多方尝试并打开了武侠
金属矿山地表岩移受许多因素综合影响,从而导致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岩移变化表现出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是一种预测模型,包括数列预测、灾变预测、拓扑预
傅咸是晋初著名儒士和铮臣。今存诗22首,赋36篇,文42篇。作为西晋文人,有百篇作品传世者,实属少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探讨傅咸诗、赋、文的创作情况,力求客观
随着汉语学习者的增加,各种汉语教材的种类日益丰富。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每年都有大量新教材问世。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真正做到汉语教材的“国别
棉花蕾铃脱落一直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原因,一般棉田棉铃脱落率都在70%左右,严重的达到80%以上,如何减少棉花蕾铃脱落是棉农值得注意的问题。造成蕾铃脱落的因素是多
模态级数是一种新的表示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文中将模态级数法应用于包含高压直流输电(HVDC)的电力系统动态响应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态级数和符号代数的综合分析技术
蠢蠢欲动的新年气息,已然扑面而至。坐不住的我们这次以臻、品、赏、藏四个不同境界为读者带来大师的新年气氛——剪纸与国画艺术。但愿能为过年装饰新家达人带去一份灵感与
天复“五老榜”是指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五人。他们一生困于场屋,最终因年老孤寒,受到昭宗皇帝特敕,得进士及第。虽然最终博得一第,但他们依然和唐末众多的诗人一样
学开车必须先学会记路.初学驾车者先要从忙乱的驾驶中脱离出来,熟练起来后,才能谈得上记路.首先,驾车认路要动脑筋,特别是搭车者给您指路时,也要用心记.除了观察车辆和街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