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与超越——旅美女作家严歌苓新移民小说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gb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是著名旅美作家。她经历文革,跨越重洋,并以此为题,创作了11部长篇、60余部短篇小说,另外涉及电影剧本、随笔散文及人物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此外,她还尝试用双语创作,并已出版英文长篇小说一部。严歌苓的作品首先在影视文学界获奖颇丰,随后,其新移民小说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引起关注和热评。作家本人亦成为新移民文学在北美地区的代表。  本文分为四章,主要以严歌苓在海外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内容和风格对其做较为系统的梳理。部分海外创作小说虽为文革题材,却因为创作思想与风格深受作者移民生活影响,故将其一并讨论。  第一章:由严歌苓深感兴趣的“雌性”入手,从东方西方与男人女人、缺席的爱情、弱者的力量三个方面对女性移民群体进行分析。严歌苓的海外女性书写,将早期的反抗型言说转为性别型刻画,她笔下的女移民们在文化身份与性属意识的双重边缘闪耀着风雨中的美丽。  第二章:着眼于新移民们的错位归属,分析移民生涯的尴尬境地。从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到隐忍宽容的中国女子,华人移民经历着从“铁笼”到“玻璃天花板”的歧视,移民之路充满屈辱与心酸。生命移植带来契机,也带来边缘人的变异,如难解温饱、身处非主流地位、患上失语症、人格扭曲、亲情变异,土生族与新移民也因此心生隔阂。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人性面临种种冲突和挣扎。  第三章:讨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叙述风格,从叙述主调和结构特点两部分加以分析。在叙述主调上,严歌苓的作品表现为冷静的忧伤,这主要通过作者隔着时空的距离再看文革来体现。她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在结构特点上,“互文相足”的双构型叙事方式成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一种刻意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故事/思想”叙述结构、时空的重叠、叙事者的在场以及画面剪贴等双构性特点,使得文本在简约与克制的言辞中仍然有着解读不尽的意蕴。  第四章: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从边缘位置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分析严歌苓作品中的人性窥探和越界书写,探讨其移民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成就。本章主要包括超越乡愁、窥探人性和超越边缘、越界书写两个方面,阐述了严歌苓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最终探寻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在当下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诗歌语言、诗歌主题内容的分析上,对一些非语言形式,特别是诗歌形貌部分的关注不够。即使有对诗歌形貌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描写
“80后”作为思想观念改变很大的一代,他们的言语交际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一群体使用称呼语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
许多人知道,自然界的寒热是一个温度概念,它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其实,人体的寒热也与之类似,只不过中医认为,机体由气构成,这团气“动则生热,静则生寒”。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手足冰凉。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或头顶痛等。  寒气的来源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内
世纪之交,我国社会分化为新的阶层,并逐渐固化下来,处于劣势地位的广大民众被称为“底层”,其处境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一批作家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文学表述,在新世纪掀起了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他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现实中的民众寄予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对自己的坎坷人生却淡然视之。在其二十五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结集作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议题,历代对各种文艺形式进行雅俗价值判断成为文艺领域的基本倾向之一,柳永词的雅俗之辨即为这种倾向的典型事实。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雅
莫言无疑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小说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成名作《红高粱》以来,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与专家学者的关注。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主要
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诗篇很多。二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他们的女性诗歌题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光彩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