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它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本论文以明清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两个翻译版本—赛氏版和沙氏版为研究范围,以图里阐述的翻译三个规范及其描写性翻译研究作为理论工具,探讨这些规范是如何在译者翻译过程中或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及操作的,这有助于较为系统全面了解翻译者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所进行的翻译活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翻译行为),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解释该翻译现象。本论文还特别探讨了该小说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骂语言文化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传统的翻译学研究由于过多关注源文本,分析过程往往过于注重翻译者个人的经验以及比较源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在意义、形式上的对等与否,其研究结果容易导致与翻译相关的社会文化的语境的脱离,不利于全面深入地看清楚翻译现象,客观地解释受一定时空限制的翻译者所做出的翻译行为。因此,翻译研究要转换视野。应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译入语文化上来,动态系统地描述翻译规范如何在译者翻译过程中操作并影响译者的翻译决策。本文以色列学者图里阐述的初始规范,伊始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为理论工具,及其描写性翻译研究为理论框架,以明清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的两个翻译版本—赛氏版和沙氏版为研究范围。 骂语言,由于其不雅,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冷落。《水浒传》,以其极高的文学性,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其中,骂语言,甚至骂文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骂依然被人为地打入冷宫,更莫说骂的翻译了。本文对《水浒传》中的骂做了分析归类,并尝试从规范的三个角度研究骂言语的翻译。 本文所采用的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旨在对现有的翻译现象做较为客观详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