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倡导下,各国都纷纷开展课程改革,加强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正式标志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作为四个核心课程目标之一,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较弱,知行分离,而传统的纸笔测试不足以全面地检测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水平,现急需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标准、教学和评价结合,因此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地理实验作为地理教学重要的实践方法和教学方式,本文将以表现性评价为视角,研究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性,结合专家咨询和课程标准解读对地理实践力进行解构,依据表现性评价的评分规则的制定流程,构建地理实践力培养观察量表的为研究工具,以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为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了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将国内外关于“表现性评价”和“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收集、梳理并归纳,总结出当前的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路线。第二,理论框架。首先探讨了地理实践力、表现性评价、地理实验的定义,分析了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再者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地理课程教学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作为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的理论支撑。第三,量表的构建。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咨询,解构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素,明确了地理实践力水平的评价准则,依据表现性评分规则的制定流程,构建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观察量表。第四,培养现状分析。经由课堂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对高中地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进行诊断,定性与定量结合,归纳出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地理实践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六个:①实验设计不科学,实践流于形式;②实验准备不充分,操作过程混乱;③实验引导太直接,探究主动性不强;④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实践体验不深刻;⑤实验评价不重视,反思意识水平低;⑥实验迁移重知识,方法应用少创新。第五,培养途径优化。针对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按地理实验四个活动阶段划分地理实践力培养途径,提出十个优化措施。①准备阶段的优化途径:实验设计讲科学,学生体验讲真实;实验要求要明确,合作学习引积极。②实践阶段的优化途径:实验探究有深度,问题设置有层次;引导有度给空间,鼓励学生多表现;对比观察更有益,记录全面有重点;现代技术需引进,工具使用得提高。总结阶段的优化途径:③总结分析看表现,实验评价分层次;评价主体要多元,自主反思成习惯。④迁移阶段的优化途径:迁移情景连实际,知识方法共增进;改善方案学设计,激发创新多鼓励。第六,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