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个复杂的作家,多重的社会身份,模糊的政治立场,充满矛盾的文学作为和错综复杂的文学态度,给研究林语堂平添了诸多困惑,也带来了无尽的魅力。作为“一团矛盾”亦中亦西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是他社会身份转变的完美注脚,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始终贯穿于他的创作中,并影响到他的文艺思想和小品文艺术形式的表现。联系当时的时代环境,林语堂的小品文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散文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而具有了某种浓缩时代内涵、反思历史境遇的意义。 本文试从林语堂“社会身份”这一关键词语进入他小品文创作的研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抓住林语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一身份的主线,期图打通其个人“转向”与小品文“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林语堂小品文文艺思想即幽默、闲适、性灵的深刻文化底蕴和独特丰富的艺术表现,并最终揭示出林语堂小品文创作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 全文分三章论述。第一章阐述林语堂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定位。在“五四”文化启蒙的时代背景下林语堂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一团矛盾”的身份焦虑为其从“语丝”的“黄金时代”走向“论语”提供了可能。这种个人“转向”与小品文“转型”既是个人的原因也是时代的影响所致。第二章进入林语堂小品文的文学、文化层面,分析其小品文的文艺思想资源与艺术表现。从小系统接受西方思想的林语堂以西学为底、中学为用,将西方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提出了小品文创作中的幽默、闲适、性灵理论,并在创作中不断实践。第三章结合前两章的论述,从话语策略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即“超政治”的“政治”、对左翼和启蒙的反思、市民知识分子世俗生活的认同,来进一步深入探究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的艺术性以及隐含的社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