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为痰浊证、血瘀证与非痰瘀证患者的一般情况、常规指标及脂联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揭示2型糖尿病痰浊证、血瘀证的客观规律,分析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在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病理作用,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实验室依据,也为中医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分组方法:从2009.11-2010.9至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医的患者中,收集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浊证43例、血瘀证30例和非痰瘀组39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5例。2、观察项目:一般项目:性别、年龄、病程、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症状、舌象、脉象、并发症情况。生化项目: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实验项目:脂联素(APN)采用ELISA方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1性别比较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比较,血瘀证组高于痰浊证、非痰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比较,血瘀证组较痰浊证、非痰瘀证组病程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重指数比较,痰浊证组显著高于血瘀证、非痰瘀证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空腹血糖比较,痰浊证组、血瘀证组高于非痰瘀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比较,痰浊证组和血瘀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都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HOMA-IR:痰浊证组>血瘀证组>非痰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3 TG比较,痰浊证组、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正常对照组(P<0.01,P<0.05);痰浊与血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TC和LDL-c,痰浊证组、血瘀证组和非痰瘀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痰浊证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4 HCY比较,痰浊证组、血瘀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正常对照组(P<0.01)。APN比较,痰浊证组、血瘀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痰浊证组显著低于血瘀证组、非痰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瘀证组合并慢性血管并发症21例,发病率为70%;痰浊证组合并慢性血管并发症23例,发病率为53.49%;非痰瘀证组合并慢性血管并发症11例,发病率为28.21%;三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6分别将血瘀证、痰浊证患者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辨证,则血瘀证在以上三证的分布率分别为6.67%,36.67%,56.67%;痰浊证分别为39.53%,51.16%,9.31%。7 HCY、APN在有血管并发症证组和无血管并发症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痰浊证、血瘀证与慢性血管并发症可能存在共同病理生理基础。2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痰浊证、血瘀证客观辨证指标和监测血管并发症的参考指标。3痰与瘀存在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临床采用化痰活血法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