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旱灾脆弱性、恢复力、风险性和适应性研究构成了旱灾研究的系统框架,其中旱灾风险性研究对区域农业旱灾管理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邢台市作为研究区域,其自然地理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方式具备了我国北方地区基本地貌类型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典型特征,并且在影响农业的诸多自然灾害中,尤以旱灾最重,对其进行农业旱风险评价,对华北地区旱灾风险防范及应对,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年鉴数据、气象网站数据、普查数据及影像数据,使用数学模型结合GIS技术,对邢台市17个县区,2003、2006、2009三个年份的冬小麦生长需水关键期4、5月份进行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分级处理,划分出风险区域。并采用信息扩散法,将较短时间序列2000-2007年邢台各县的历史灾情数据,进行风险概率计算,得出各地区风险值。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对比分析,获取邢台市风险等级分布情况。认识与结论如下:(1)农业旱灾风险评价,首先需熟悉旱灾的形成机理,然后汇总好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子,尽可能多的把这些因子综合考虑来分析旱灾状况,进行典型指标的选取,然后依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构建评价体系。(2)综合评价法中,致灾因子评价选择综合干旱指数作为划分危险性标准。由于邢台市只有8个气象站点,为了弥补其余地区的数据缺失,将邢台市北邻的辛集、赞皇、赵县、高邑,东邻的冀州,南邻的邱县、鸡泽这些县的降水、气温数据与邢台已有的站点数据进行插值计算,从而获得所有地区的干旱数据,并使用GIS将综合干旱指数视图化,得出各地的干旱等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评价体系,选用了代表土壤水分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地形地貌方面的高程和坡度指标、土壤土质方面的土壤质地指标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耕地变化情况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计算各单项因子的得分情况,并进行分级,最后用GIS功能下的地图代数运算将所有因子叠加得到研究区敏感性结果。承灾体方面使用了已经成熟的脆弱性评价模型。防灾减灾能力,选取了气象监测站点数量、科技人员占总人数比重、有效灌溉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五个能代表灾害监测、防御、救援、恢复重建以及政府支持的典型指标进行评价,因指标数目较少应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以求结果的准确。(3)由信息扩散法得到的风险结果显示:邢台各县的成灾指数在10%-30%时,普遍存在较高的风险概率,成灾指数超过40%时存在风险概率的是邢台县、临城、内丘、广宗、平乡、沙河。其中广宗和平乡最为严重,成灾指数为70%时遭受风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宁晋、南和、隆尧、任县旱灾风险最小,成灾指数超过30%后,出现旱灾的几率很小,并且风险值很低。(4)将综合评价法和信息扩散法得到的风险结果对比分析,得到邢台市的旱灾风险结果。邢台市旱灾风险性呈现中部低两边略高的现象,位于中部的柏乡、宁晋、隆尧、任县、南和形成一条低风险带,东南角的清河、临西也是低风险区。临城、内丘、邢台县、沙河四县内的东部平原部分和新河、巨鹿、平乡、南宫为中等风险区。广宗、威县及临城、内丘、邢台县、沙河四县的中西部地区为高风险区。(5)两种评价方法评价出的风险结果大体一致,具体应用来讲各具特色。综合评价法,遵循灾害系统理论,分析较为系统全面,考虑了不同子系统的综合作用,打破了人为的行政界限,体现了农业综合体固有连续性、过渡性特征,做为风险区域划分方法更为合理。信息扩散法研究旱灾风险只需要一些历史灾情数据,方法简单易行,得出以行政为单位的地区风险概率及风险值,对地方上旱灾风险预测与管理方面,以及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方面有所帮助。(6)针对不同的风险区,从敏感性、脆弱性及防灾减灾能力角度分析了导致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简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