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稻作模式稻田碳固定、碳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稻鸭复合种养(RD)、间歇灌溉(RW)、常规淹水灌溉(CK)3种不同的稻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系统研究了三种稻田生态系统植株碳固定、土壤碳排放、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的动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碳过程的变化机制,初步认识了短时间尺度内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为认识和评价我国稻作模式的变化对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并为我国高产稻田的土壤碳管理积累了研究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植株的碳固定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CK、RD、RW地上部分净固碳量平均分别达到776.6g.m-2、778.9 g.m-2、705.5 g.m-2,RW分别比CK和RD显著低9.2%和9.4%;CK和RD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稻作模式稻田CH4排放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13.65 mg.m-2.h-1,累积排放量为34.15 g.m-2,分别比CK减少了19.15%、21.4%(P<0.01)。其甲烷减排效应主要发生在稻鸭共作期间。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RW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10.03 mg.m-2.h-1,累积排放量为25.49 g.m-2,分别比CK减少了36.9%、36.8%(P<0.01)。其甲烷减排效应可发生在水稻的各个生育阶段。与CH4排放呈正相关的因素有TOC、DOC、MBC、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活性、水稻植株固碳量的变化量、土壤pH:有负相关作用的因子有HA、FA、土壤NH4+。土壤DOC是影响甲烷排放的最主要的土壤有机碳组分。(3)不同稻作模式稻田CO2排放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RW的平均CO2排放通量159.4 mg.m-2.h-1,累积排放量为385.4g.m-2,分别比CK和RD增加了29.4%、22.0%(P<0.01)。RD的CO2排放通量和排放量与CK差异不显著。与CO2排放呈正相关的因素有TOC、ROC、水稻植株固碳量;有负相关作用的因子有DOC、MBC、HA、FA、土壤pH、纤维素酶活性。(4)不同稻作模式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数量特征和动态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CK的平均TOC为11.64 g.kg-1,ROC、DOC、MBC、HA、FA含量分别为2.21 g.kg-1、0.57 g.kg-1、0.29 g.kg-1、0.34 g.kg-1、2.09 g.kg-1,其在TOC中的比例分别为22.31%、4.46%、2.38%、3.81%、19.88%。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RD的平均TOC为11.05 g.kg-1,ROC、DOC、MBC、HA、FA含量分别为2.62 g.kg-1、0.51 g.kg-1、0.27 g.kg-1、0.46 g.kg-1、2.08 g.kg-1,其在TOC中的比例分别为24.14%、4.60%、2.46%、4.18%、19.02%。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RW的平均TOC为10.79 g.kg-1,ROC、DOC、MBC、HA、FA含量分别为2.58 g.kg-1、0.44 g.kg-1、0.25 g.kg-1、0.40 g.kg-1、2.13 g.kg-1,其在TOC中的比例分别为24.27%、3.99%、2.24%、3.76%、20.16%。与CK相比,RD提高了土壤ROC、HA及其在TOC中的比例;RW减慢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度,提高了ROC及其有效率,降低了DOC及其有效率,同时提高了FA在有机碳中的比例。(5)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和变化的敏感性ROC的绝对量及其ECRI与微生物量商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OC的绝对量与其它有机碳组分间没有相关性,但其ECRI与DOC、DOC/TOC,与HA及其有效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DOC、DOC/TOC的绝对量和ECRI与MBC、MBC/TOC、FA有正相关关系;与HA、HA/TOC、HA/FA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的稻作模式对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有影响。利用ECRI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关系作分析与用绝对量作分析具有不同的作用。因为ECRI表征的是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量,具有动态性,能显示出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变化的因果关系。在短时间尺度内,利用有机碳指标的ECRI和绝对量结合起来进行相关分析能比较全面地反应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关系。有机碳组分有效响应指数(ECRI)和有效变异系数法可有效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敏感性。反应敏感性的大小为MBC、MBC/TOC、DOC/TOC、DOC、HA、FA、ROC、ROC/TOC、TOC、HA/TOC、FA/TOC、HA/FA。(6)稻田植株碳固定、土壤碳排放及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稻田植株碳固定、土壤碳排放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三个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水稻植株的累积固碳量与土壤中变化较慢TOC、HA、HA/TOC、FA、FA/TOC等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土壤中变化较快的活性碳部分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固碳量的变化量则与土壤中变化较快的ROC、MBC、MBC/TOC组分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土壤中新鲜有机碳输入量的变化会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敏感性变化。CH4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固碳量的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累积固碳量没有显著关系。而CO2排放通量与水稻植株的累积固碳量与固碳量的变化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于CK而言,CO2排放通量与土壤TOC极显著正相关,而与DOC及其有效率、MBC及微生物量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对于RD而言,CO2排放通量与土壤ROC与显著正相关,而与DOC及其有效率、HA呈显著负相关。对于RW而言,TOC含量越多、HA含量越低能明显促进CO2的排放。三处理中活性较高和活性较低的有机碳组分均与CH4排放通量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DOC、DOC/TOC、MBC、MBC/TOC在三处理中均表现出与CH4排放通量间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HA、HA/TOC在三处理中表现出与CH4排放通量间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对于RD、RW而言FA、FA/TOC也表现出与CH4排放通量间的显著负相关性。对于CK和RD而言,土壤TOC与CH4排放通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在稻田土壤中,丰富的碳源是CH4产生的前提条件,但CH4排放量的多少则直接与MBC和DOC的多少有关。(7)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水稻产量与TOC、DOC、DOC/TOC、MBC的绝对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HA/TOC、FA/TOC、HA/FA、ROC/TOC的绝对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DOC/TOC、MBC、MBC/TOC、ROC、ROC/TOC、FA/TOC的ECRI及CSI均与水稻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HA、HA/TOC、TOC的ECRI与水稻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要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稻田土壤要维持较高的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同时要求ROC、DOC、MBC变化速度较慢,要有较快的有机碳的积累速率,较快的HA的变化速率。研究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和间歇灌溉没有降低水稻产量。
其他文献
地裂缝灾害是西安市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安城区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迄今为止已造成四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西安地裂缝还在不断出现
《金瓶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反映明代中后期语言使用情况,其语言口语化程度高:语法方面,构词多变,特殊句式丰富:词汇方面,方言、行话、谚语
王念孙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读书杂志》是一部兼及校勘和训诂的读书札记汇编,该书充分展示了王念孙在文字、音韵、校勘、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王念孙小学成
在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中,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的位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而这种位移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知识分子的学院化与传媒化。本文主要在知识分子传媒
目的:探讨采用太极拳训练联合头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cerebral stroke,CS)后并发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66例CS后并发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按就诊顺序
在急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城市的传统与历史被置于何种地位?在传统与现代的框架中,选取北京作为案例,通过北京与巴黎、东京的比较,探讨传统城市社会/社区类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知识产权制度已经逐渐脱去行政权的外衣,显露出私权化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与协调,是对正义的重新安排与矫正,是对自由
目的构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基因重组慢病毒RNA(vshRNA)载体,通过抑制TREM-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TREM-1对脆弱杆菌脓毒症小鼠促炎因子表达及生存率的影响,以及TREM-1对N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邛崃市一个典型土地整理项目,系统地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对项目区土壤生态系统类型与服务功能的影响,并以项目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基础划分了土壤生态
根据汉源铅锌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对四川汉源普陀山、富泉、唐家三个典型铅锌矿的自然定居植物野外实际调查采样,分析矿区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及积累特征,初步筛选出对P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