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严重。森林生态系统中,酸雨会造成土壤酸化,破坏养分循环过程,对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与土壤呼吸等土壤环境因子造成明显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典型酸雨区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森林生态站作为研究区域,在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内进行模拟酸雨试验,采用野外试验监测与室内指标测定结合的方法,观测包括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活性与结构和土壤呼吸等生物、非生物指标,旨在了解酸雨作用下土壤环境变化特征,探究土壤一系列生物、非生物因子对酸雨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酸雨对于土壤温湿度没有显著影响。(2)试验后期模拟酸雨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水解氮,显著增加有机质含量和碳氮比,对于全氮和全磷影响不明显。不同酸雨处理下的土壤细根生物量在试验前期被酸雨促进,试验后期被酸雨抑制。(3)常绿阔叶林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比针阔混交林大,纤维素酶活性比针阔混交林小。在试验后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被酸雨显著抑制,纤维素酶活性被酸雨显著促进。(4)模拟酸雨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微生物群落结构在不同林分与不同模拟酸雨处理间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pH3.25与pH4.0酸雨处理的真菌PLFAs相对丰度被显著提高,总细菌被酸雨显著降低,放线菌没有显著差异。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类似,但是总细菌PLFAs相对丰度在不同模拟酸雨间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RDA)表明只有土壤C/N 比和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的驱动因素。(5)模拟酸雨处理对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的影响均显著,并且这种影响有积累效应,在试验前期(2016年1月~3月)酸雨对于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的月均值影响相比对照不显著,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被抑制。两种典型林分内土壤呼吸年均值与年累积量对于模拟酸雨的响应较为一致,2016年对照与pH4.0处理差异不显著,pH3.25与pH2.5处理被显著抑制,2017年各个酸雨处理下均被抑制。异养呼吸年均值与年累积量对于模拟酸雨的响应存在区别,针阔混交林中2016年与2017年不同模拟酸雨下差异均显著,常绿阔叶林中2016年与2017年在对照与pH4.0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H3.25与pH2.5处理均被显著抑制。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中随着酸雨酸度的增加,异养呼吸占比逐渐降低。两种典型林分内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呼吸的Q10值(温度敏感性)整体上随酸度增加而增加。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与土壤pH、细根生物量、水解氮、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碳氮比、真菌和真菌细菌比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说明酸雨造成的土壤酸化对于土壤碳氮循环产生影响,改变了微生物对于有机质和氮素的分解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土壤环境的改变调整适应,土壤酶活性同步变化,这些因素共同驱动了模拟酸雨下土壤呼吸的变化。(6)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三种方法综合评价了酸雨对于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综合分析发现本研究中针阔混交林中断根样方的pH2.5和pH3.25酸雨处理对于土壤环境的负面作用效果最大,对于土壤环境的破坏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