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raner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年代集中于魏晋、五凉时期,至今共清理发掘了四五百座墓葬。墓葬主要集中在敦煌、酒泉和嘉峪关地区,此外在武威、玉门和高台等地也有少量发现。这批墓葬数量庞大,保存情况较好,并且多有纪年明确的墓葬。
   本文以考古类型学为基础,根据河西地区墓葬类型和随葬品组合在时代上的变化,将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文化分为四期,即曹魏西晋早中期、西晋晚期至前凉前期、前凉后期以及前秦至北凉时期,然后分析了各期墓葬文化的基本时代特征。又从随葬品、壁画、门楼装饰及特殊葬俗等角度对墓葬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河西地区丧葬习俗背后的丧葬观念。此外,还就河西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关中、中原和平城地区进行对比,阐释了各地区之间墓葬文化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其他文献
本文视角聚焦于当代纤维艺术作品中“痕迹”这一元素,通过对艺术家作品案例的梳理和归纳,从多种角度研究“痕迹”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角色。从带有“痕迹”的纤维艺术作品的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形式、表现方式,深度挖掘其中“痕迹”动态的审美、丰富的层次的意义。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将重点放在分析时间的流逝中,通过水、火之力、动作的叠加实现材料语言的转换,在时间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直观的“痕迹”。第二章主要探讨人与原材
俄国构成主义(后简称“构成主义”)起源于1917年,是立体主义之后的一种追求纯粹抽象的艺术风格,它产生于俄国革命之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先锋派艺术家企图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以代替旧秩序。原初立体主义中还存有类似以数字与具象世界联系、为艺术做阐释的方式在构成主义作品中不复存在,而是运用更为基础性的抽象元素。  “线”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础元素之一,也是视觉交流的最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线”使线性
学位
基于全球变暖、陆地资源日益短缺、海洋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背景,以及艺术被更多的人接受与消费、艺术又以更多种方式呈现、现代科技提供了人类探索水下的条件的时代背景,本文认为“水下”将会成为未来艺术空间的发展方向之一。“水下”环境为创作增加了新的可能,也带来观众体验上的新感受,公共艺术介入水下空间是具有前瞻性和未来性的。  本文以公共艺术和水下空间为出发点,引出公共艺术空间的范围正在向水下逐渐延伸的观点;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当代沉浸式艺术的形式特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沉浸式艺术的关键核心是“沉浸”,艺术家们为表达或达到一定“目的”,为艺术受众打造出一个区别于客观世界、真实世界的虚拟、抽象空间。通过分析沉浸式艺术的形式特点,着重从空间、时间以及交互体验这三点来探讨沉浸式艺术是如何使艺术受众达到“浸入”的状态的,并且结合了沉浸式艺术在戏剧、建筑、展览等等方面的表现,分析这种结合了多领域链接的当代艺术形式是如何顺应潮流
青岛雕塑园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雕塑公园之一。二十余年的兴衰以及当下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本文试图挖掘近二十年来与青岛雕塑园有关的历史事件,拣选出城市规划这一脉络,对园区影响最大的周边场所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为青岛雕塑园发展兴盛败落在兴起的原因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并以欧洲部分著名雕塑公园及雕塑花园的实地考察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学位
电视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之一,其全球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的交流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电视栏目,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但是由于受到发展状况及制度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电视栏目出现了以西方电视栏目为创新模式的现象。  研究中国电视栏目,要与境外电视栏目进行比较,要立足于中国电视栏目,在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和对照中看待自己,发现中外电视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不同电视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