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还田是比较重要的农艺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都会一定程度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小麦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以秸秆还田、少耕和免耕为具体措施的保护性耕作制度能解决我国土壤侵蚀、水资源短缺及干旱加剧等问题,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为了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的生长发育对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本试验利用扬州大学稻麦两熟的连续耕作定位试验平台,在2017和2018年两个年度,以扬麦2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连免覆,NTS)、麦免稻耕(轮耕2,RT2)、麦耕稻免(轮耕1,RT1)、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少耕秸秆半量还田(MTS)和翻耕无秸秆还田(耕无,CT)六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的肥力特征,总结了小麦吸肥特性以及生长规律,为有效开展免耕、合理轮耕和翻耕以及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容重易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其中免耕处理下的土壤较紧实,且不同耕层的容重较大,在0-20cm 土层的容重达到了 1.38g/cm3,翻耕及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松紧度。轮耕、少耕及秸秆还田各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而免耕的有机质含量主要富集于土壤上层,在稻后和麦后两年平均比秸秆不还田增加28.12%和11.77%,翻耕及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耕层全氮含量,麦后土壤下层秸秆全量还田比秸秆不还田高8.76%。免耕不利于中下层碱解氮的积累,翻耕条件下适量的秸秆还田能提高碱解氮的含量。适当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麦后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秸秆全量还田在麦后土壤上层两年平均比秸秆不还田高27.60%、23.69%,两个轮耕处理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差不大。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积累,除了 Cd之外,免耕下的重金属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2、小麦生育前期,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小麦株高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免耕处理在拔节期之后的株高较低。麦季免耕的上三叶叶面积略低于麦季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的上三叶叶面积最大。花后20天,免耕、轮耕、少耕及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减缓叶绿素含量下降,麦季免耕的下降值小于麦季翻耕。免耕在小麦后期能提高累积干物重,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后期氮素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且有利于促进小麦植株的累积吸钾量增加,但免耕处理后期对磷素的吸收影响效果不明显,秸秆全量还田的含钾率在小麦生育期内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了小麦植株的累积吸钾量。3、2017年翻耕秸秆全量还田与少耕半量还田处理下的千粒重显著低于麦季翻耕处理,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实际产量比秸秆不还田高8.60%,2018年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和麦季翻耕处理的每亩穗数较高,免耕处理粒数的增加使得产量提高,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的小麦实际产量提高了7.90%,一季免耕的小麦实产均高于连续免耕处理。两年实际产量各以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和麦季免耕最大,分别比秸秆不还田高8.6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