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的纠偏方案及结构性能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纯木质结构大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为八角形楼阁式木塔,全部由木材以榫卯咬合搭建而成。全塔采用了四百多组形态各异的斗栱,成为木塔最具特色的部分。由于受到近千年的负荷承重、地震损害、材质老化以及人为损坏等,使得木塔变形和损伤严重,其中第二层变形最为严重。随着时间的增长,结构倾斜与扭转变形、构件开裂和损伤的情况有恶化的趋势,木塔亟待修缮加固。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古建木构的状态评估、安全极限与性能保持》(51338001)的框架下,依据扬州大学古建筑保护课题组研制的三种纠偏复位方法:水平张拉复位方法、内部“顶撑-张拉”复位方法以及顶升-张拉复位方法,设计了复位力系的布置方案;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复位力系作用下木塔结构性能的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应县木塔损伤特征及修缮方案的分析评价。依据文献资料和现场勘查报告,对应县木塔的损伤状况做了系统的分析,对历史上的修缮工程及目前的修缮建议方案做了归纳,参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对各种修缮方案的特点进行了评价。(2)基于损伤现状和变形机制的应县木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结合应县木塔残损现状的研究资料,提出了反映构件损伤状况的梁柱构件分段调整有效面积、铺作分段调整刚度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并运用商业软件ANSYS构建了体现木塔变形和损伤特征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作为本论文复位方案模拟分析的基本模型。(3)应县木塔在复位力系作用下的结构性能模拟分析。依据应县木塔水平张拉复位、内部“顶撑-张拉”复位和顶升-张拉复位三种方法的基本思路,针对应县木塔的损伤变形特征,设计了具体的复位力系布置方案;运用ANSYS对木塔在各种复位力系作用下的楼层复位状态、构件最大应力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4)应县木塔在复位力系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评价。以“整体结构有效复位、构件应力增量最小且最大应力小于容许值”为目标,对应县木塔在复位力系作用下的复位效果、应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施工场地、机械设备条件等工艺因素,对三种复位方法进行了综合性评价,提出了深化研究的建议。本论文对应县木塔三种复位方法的模拟分析结果,可为今后应县木塔修缮加固方案的制定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相应的复位方法可作为同类古建木构架纠偏加固工程的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跨度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多。膜结构以其质量轻、造型优美、跨度大、施工周期短等特点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膜结构对风荷载比较敏感,所
现行规范中已存在许多经验公式去描述非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建筑高度的关系。这些公式主要适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建成的建筑物。并且这些公式中的自振
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现代化进程,我国人行桥的建设正朝着纤细、大跨度和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人行斜拉桥这种新颖、柔细的桥型易于与周围景观融合达到美化城市效果,
机构顶升技术是在传统钢结构施工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包括设计与施工的结构体系的创新,将地面拼装与整体顶升充分结合,分为结构柱顶升和拉索自顶升两种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攀达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是左右到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输电铁塔的覆冰灾害是危害输电系统正常运作的主要因为之一,近年来引起了广大人民的重视,铁
框架柱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竖向承重构件,也是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主要构件,框架柱的破坏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六个1:2缩尺的钢筋混凝土框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的演变,河床标高出现下降的现象。而近年来,过度采砂、修建水库、河道清淤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河床的下切,导致河中已有建筑物(如桥梁、河堤)的入土埋置深度
填充墙框架结构是房屋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结构体系。已有的研究表明,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及其变形性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忽略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并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和钢框架结构是两种常用的建筑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大多呈脆性破坏且震后不易修复;钢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易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因此在高地震烈
由于材料的老化、不正当使用以及维护不善将会对结构带来一些潜在的病害以及危险,同时地震、火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或荷载长期作用的疲劳、腐蚀等原因也将使结构产生不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