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是由巨型的构件组成的简单而巨型的桁架或框架等结构,作为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与其他结构构件组成的次结构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体系。针对巨型结构的一种特定形式—巨型钢框架,本文对其静力性能、动力特性、抗震和抗风性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 分析了巨型钢框架的静力性能,深入研究了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下传力机理、力学特性和变形特点。尤其针对侧向力作用,探讨了主、次框架间不同连接型式对抗侧性能的影响,并对主要设计参数发生改变后,结构受力性态的变化趋势做了深入研究。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巨型钢框架结构的构件截面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以期在造价最低的目标函数下,得到最优的抗侧性能。 通过多种计算模式对巨型钢框架结构作了自振特性研究,分析了主、次框架构件截面变化以及巨型梁布置位置、个数等因素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研究了结构线性抗震性能,通过对各种设计参数的分析,深入研究了结构刚度、参与组合的振型数、地震激励的维数、模态合并方法等因素对抗震性能分析结果的影响。 利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抗震性能,为解决因结构节点、杆件数目庞大而带来的计算量巨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刚度等效连续化方法,得出巨型钢框架等效简化计算模型,在精度保证的基础上,运算速度大大加快。为更准确地揭示巨型钢框架的抗震性能,深入探讨了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巨型钢框架的重要性,运用当前抗震学界较热门的DTS结构设计理念对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从结构风振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脉动风功率谱的分析,推导了结构风振响应(顺、横风向)的计算公式,研制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巨型钢框架抗风性能作了深入、全面研究,探讨了顺风向风速谱的选取、风速、参与计算的振型数、风与结构耦合作用是否考虑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了规范风振系数的计算与随机算法结果的异同,并讨论了原因,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提出了巨型钢框架风振效应的时域分析方法。针对结构时程分析中的风荷载时域化问题,以随机过程模拟技术中的线性滤波器法为理论基础,利用自回归模型(AR)模拟了作用于结构上的脉动风荷载时程记录,作为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的输入荷载,特别根据超高层结构的特点,在模拟中采用了随高度变化的脉动风速功率谱。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给出研究中的一些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新形势下,酒店实施创新管理模式既有助于提高酒店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加强酒店核心竞争力。酒店不断创新和转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实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治并分娩的107例(3例双胎)ITP
<正>《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全体作者同意将本文(题目:)著作权中的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未经《
期刊
输电塔是一种重要的高耸结构,我国从上个世纪中已经开始了发展建设。目前,随着电网的不断升级,输电塔结构正逐渐朝着高耸、大跨及特高压的方向快速发展。本文的工程背景为刚刚建
主反射镜的面形精度对空间相机的成像质量至关重要。为保证空间相机在宽温度范围(20&#177;10℃)内的成像质量,设计了一种柔性支撑结构。首先,选择碳化硅(SiC)作为反射镜材料,并对
5甚长波红外探测器这项研制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制造截止波长为16μm、工作温度为55K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提高人们对甚长波红外波段的认识水平。试验中,研究人员将1个特制的MCT探测
报道了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var.prolifera与中国药典品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免疫促进作用性近似,均能极显著增加小鼠的脾脏重量,显著增强小鼠的碳粒廓清作用和
目的根据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钙黏蛋白(neural cadherin,N-cadherin)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增加,轻质高强材料被广泛使用,同时出现了大量复杂体型的双塔或多塔建筑结构形式,这对高层建筑抗风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针对单体高层
海难事故、海上战争和地震海啸时,将出现大量的人员淹溺。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是其主要死因之一。为研究海水淹溺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本研究于气管内注人海水4ml/kg,成功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