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及海啸等。而环境恶化间接造成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灾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生态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诚然,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协调生态-灾害-经济向良好状态发展,创建生态文明、减灾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在总结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并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运用投影寻踪—熵值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降维,最终确立28项评价指标;其次,借鉴综合效益函数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最后,引入全国31省(市)十二五期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计算出各省市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并结合Arcgis软件中的点位重合法对各区域重叠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十二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区域灾害及社会经济活动整体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稳定发展状态,为中级耦合协调,三系统之间的发展密切关联;2)就整体发展状况而言,全国濒临失调省份数量明显减少,总体发展得到一定改善,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发展较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相对薄弱。个别省份发展趋势出现回落是由于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3)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省份的耦合水平由最初的濒临失调状态,不断优化到勉强耦合协调或初级耦合协调,与环保力度的加大密不可分。同时,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是由于这些省份的人口流动变化幅度较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如下:1)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需在立足区域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2)全面理解生态环境、区域灾害和社会经济活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既有建设成果;3)理性对待发展“资源换经济”模式,地区资源型企业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本研究可为解决现有区域间生态-灾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