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的发展史中,复音词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复音词已经成为了词汇中的主体。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有所增加。这说明,汉语双音节化实际上是汉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人们常常以为,汉语的双音节词大都产生在近代,主要是受到外来词的影响,这些都是错误的。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节词就已经大量的涌现了。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的大量涌现除了由于上古汉语语音向中古汉语语音的转变而带来的影响外,佛教的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翻译佛经,传达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佛教像普通百姓的传播与推广。这一时期的经书多是用更加平实的口语化的语言译制而成的。而外来语言的冲击,和口语化带来的语言的简化,都促生了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而本文即将展开研究的《杂宝藏经》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杂宝藏经》由来自西域的僧人吉迦夜和北魏时僧侣首领昙曜共同翻译完成。与《百喻经》《贤愚经》一起,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三部能够反映中古时期语言原貌的经书。本文就是以《杂宝藏经》为研究材料,对复音词中最能反映语言特征的双音节动词展开穷尽式的搜索与研究。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对《杂宝藏经》的成书过程、内容、的语言特色、版本情况、研究概况以及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杂宝藏经》中双音节动词开展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的进行简单介绍。在第二章中,文章讲究《杂宝藏经》中双音节动词的判定标准以及双音节动词分类与特点进行详尽的阐释。并将《杂宝藏经》中出现的所有双音节动词都按类一一列出。而在最后一章中,文章将《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语法功能分为:《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组合功能和《杂宝藏经》双音节动词的句法成分功能两部分进行研究。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加以阐释说明。在文章最后的附录中,我将把《杂宝藏经》中出现的双音节动词做成词表附录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