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晚唐诗人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征进行总体地把握。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他生活时代的文学思想、他个人的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通过分析,发现温庭筠的诗歌是相当杰出的,但长期以来被严重误读,故本文又希望对此有所匡正。   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论述温庭筠时代的文学思想:自安史之乱后,士人南迁,以及科举试贴诗齐梁格的要求,使晚唐文学、尤其是诗歌深深地打上了南方地域文学特征的烙印。唐人科举对史学的一贯重视、科举对士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特殊的时代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长庆以后咏史诗的兴盛。晚唐前期诗人在知识分子良知与追求艺术创新的支配下,对韩孟、元白诗风施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最终形成了自己时代幽艳晚香的诗歌特征。第二章,分析温庭筠个人的艺术追求:温庭筠处身上述环境之中对“丽”的词藻、意象、人物形象、情感等表现出了普遍而执着追求的极大热情。但温氏并非仅仅为丽而写丽。他以丽写悲、写怨、写愤,在华美、清丽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统治者、民众及其它社会问题的看法,寄寓着深深的人生感慨、家国之思。温氏在立意、用典、想象及观察视角上力求变化、创新,发人之未发。他对古近体、五七古、五七律等不同的诗歌体裁应容纳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风格都有自觉的认识。第三章,剖析温诗的艺术特色:其诗意象鲜明生动。无论在艳丽还是在清丽的诗风中,意象的色泽都亮丽、清爽。于相互联系之中、动态之中描写意象,显得形象生动。温氏置其诗于光线幽暗的傍晚至次日日出之时,水汽弥漾之地,创造了便于抒情的良玉生烟的诗歌意境。其情多含蓄蕴藉,意旨深含于客观的描述之中,需要整体把握,方可会其真意。其诗采用顺序之法,组织细密、严谨形成了朗畅密致的结构。第四章,讨论温诗的误读与重读:主要以列表的方式,以实际数据证明温诗不应受艳诗之责难。对温诗浅薄、徒有其丽而无意蕴的斥责进行了驳斥。并认为温诗被批评是因其词作、人品、时代审美趣味、传统的文论、温诗自身等多种因素所致。温诗在受讥评的同时又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推崇。温诗以其艺术魅力,而非其它外在因素征服了读者,故应重新认识温诗。   
其他文献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
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复苏、蜕变和繁荣起到了启发和促进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作为女性的理论对于所有女性都具有的一定的真理性,也和二十世纪八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了“寻根”的命题,试图将文学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探索现代性,并重获自信。“临时建筑”是韩少功在1998年《公因
【目的】调查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状况,探讨其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择432名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孕周分别以正常足月儿、正常体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出生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形成后在坝址上游产生壅水。与一期围堰比较 ,壅水高度及壅水量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从坝址向上游递减。以流量 6 0 0 0 0m3 /s时为例 ,茅坪 (二 )水尺壅水高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筑工程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管是从企业的数量,还是从规模上讲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施工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白先勇是大陆学者研究最多的台湾小说家之一。近年来,白先勇的作品有一种被经典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作品独特的魅力。纵观白先勇各个阶段的小说创作,比较明显的是小说总在言说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849年)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当前,坡的创作已成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对坡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湘方言出发,重点抓住方言词和方言俗语,分析研究湘语区的农业生产习俗独特之处。首先介绍选题情况,湘语及其分区情况和农业及农业生产习俗的内涵;接着把反映湘语区农业
百年文学中,贫弱者形象的群像呈现是整个漫长的文学形象画廊中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文学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贫弱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