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年小说中贫弱者形象与价值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文学中,贫弱者形象的群像呈现是整个漫长的文学形象画廊中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文学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贫弱者形象更成为当下文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于文学的发展、现实的“和谐社会”的建构、文化的反思与建设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在近百年来的文学中,贫弱者这一形象又是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早已蔚为大观的一类文学形象。在文学研究中,一直没有提出有关贫弱者形象的清晰概念与严密的体系结构,同时,这类文学形象还往往与“弱势群体”、“弱者”、“贫者”等形象混杂在一起,这造成了研究的芜杂与模糊。 实际上,贫弱者形象本身具有鲜明的本质特征与严密的体系结构。在本文中,笔者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采用了类比、归纳以及美学、形象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数百部作品中涉及“贫”、“弱”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一一梳理,初步确定了“贫弱者形象”这一概念,萃取出了贫弱者形象的本质特征: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孱弱,用这两点本质特征作为标准,比较清晰地界定出了“贫弱者形象”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其他的容易与之混淆的类似概念进行辨析,使这一概念的范畴更加明确。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在贫弱者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贫弱者形象的数量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U字形变化趋势,以及每种贫弱者形象类型内部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传承与嬗变的态势,并特别指出了女性贫弱者形象的苦难与心理嬗变。 然后,本文又着力发掘了贫弱者形象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在美学价值方面,贫弱者形象的出现,以其数量之众、类型之多,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成规模的悲剧的出现,丰富了生硬的唯物主义悲剧观,显示了百年文学在悲剧探讨上的深度。在文化价值方面,一方面,贫弱者形象带来了对贫弱文化的反思,本文通过对贫弱者形象所蕴含的贫弱文化进行透彻分析,反思了贫弱文化对国民劣根性、民族文化阴暗潜流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在分析贫弱者形象与非贫弱者形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贫弱者形象对第三世界的隐喻功能,反思了第三世界如何在文化强权的阴影中获得自身文化的再认识与面对挑战的新策略,以及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全球化和本土化进行价值定位与建构。 在对贫弱者形象步步深入的发掘中,笔者也没有回避贫弱者形象塑造中存在的“对物质苦难的过分关注”与“卑琐人格的放大”等缺失,并着力探察了导致这些缺失的作家主观方面的原因——作家在情感评价、思想认识与思维角度上的局限性。最后,本文对贫弱者形象在当下文学中的发展走向做了预测,提出“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贫弱者形象”与“乡村贫弱者形象的寓言化表达”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以贫弱者形象为主体的作品的主流创作走向。 实际上,贫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共相,贫弱者的悲剧,就是人类自我的悲剧,在贫弱者形象的镜子里,我们不能用任何理由回避拷问自我的灵魂。因此,笔者始终是在对灵魂进行自我拷问的基础上展开对贫弱者形象与价值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力图做到考察的客观、多元与开放。 本文包括四章,第一章是贫弱者形象的界定,提出了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孱弱这两个本质特征是界定贫弱者形象的标准,界定了贫弱者形象的概念,并把贫弱者形象与弱势群体、贫者、弱者、前贫弱者做了辨析,以及梳理了百年小说中的贫弱者群像剪影;第二章主要是考察百年小说中的贫弱者形象的传承与嬗变;第三章则是向更纵深处发掘贫弱者形象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第四章则对贫弱者形象塑造中的缺失问题寻根溯源并对其在未来文学总的走向做了粗略预测。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百年文学中的贫弱者形象研究博大精深,笔者的这篇论文只是其中一片引玉的粗瓦,并且由于时间与篇幅的关系,笔者在很多地方谈的并不深入,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
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复苏、蜕变和繁荣起到了启发和促进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作为女性的理论对于所有女性都具有的一定的真理性,也和二十世纪八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了“寻根”的命题,试图将文学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探索现代性,并重获自信。“临时建筑”是韩少功在1998年《公因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形成后在坝址上游产生壅水。与一期围堰比较 ,壅水高度及壅水量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从坝址向上游递减。以流量 6 0 0 0 0m3 /s时为例 ,茅坪 (二 )水尺壅水高
白先勇是大陆学者研究最多的台湾小说家之一。近年来,白先勇的作品有一种被经典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作品独特的魅力。纵观白先勇各个阶段的小说创作,比较明显的是小说总在言说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849年)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当前,坡的创作已成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对坡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湘方言出发,重点抓住方言词和方言俗语,分析研究湘语区的农业生产习俗独特之处。首先介绍选题情况,湘语及其分区情况和农业及农业生产习俗的内涵;接着把反映湘语区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