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临床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经济的重大疾病。肝硬化的基本治疗包括病因治疗、保肝降酶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由于近年来肠-肝轴理论的建立、肠道菌群及益生菌研究,益生菌作为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有关益生菌应用于肝硬化,尤其肝性脑病方面研究颇丰,多集中于益生菌改善肝脏屏障功能、炎性因子及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涉及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炎性因子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一方面通过测定5个肠道菌群及4个炎性因子来探讨益生菌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meta分析,客观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益生菌在治疗肝硬化患者方面的疗效。目的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1.探索益生菌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炎性因子影响;2.通过meta分析,评价益生菌制剂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第一部分选取乙肝肝硬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衣茅孢杆菌活菌胶囊0.5g 3/日,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后28d各个指标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中的SYBY Green染料法测定两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属等5种菌属的相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第二部分依据评价益生菌制剂治疗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的目的根据Cochrane协作网要求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关于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中使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Cochrane协作网的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第一部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歧杆菌菌属在治疗后28d有明显增加,而白色念珠菌属在治疗28d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ET的含量比较,益生菌组在治疗后28d较对照组治疗后28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血清DAO的含量比较,益生菌组在治疗后28d较对照组治疗后28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患者TNF-α的含量比较,益生菌组在治疗后28d较对照组治疗后28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血清IL-6的含量比较,益生菌组在治疗后28d较对照组治疗后28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总共纳入50项RCTs,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的谷丙转氨酶WMD=9.83(P=0.0005)、谷草转氨酶WMD=7.43(P=0.0001)、血氨SMD=0.89(P<0.00001)、内毒素SMD=0.81(P<0.00001)、尿液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WMD=0.02 (P<0.002)、DAO SMD=0.59(P<0.0008)、TNF-α SMD=3.28(P<0.0001)显著降低,数字连接试验-A反应时间WMD=9.60(P<0.00001)明显缩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RR=0.49(P<0.0001)、肝性脑病发生率RR=0.52(P<0.00001)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RR=0.49(P<0.0001)显著降低。结论1.地衣芽胞杆菌可使得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明显增加,而白色念珠菌显著下降;地衣芽胞杆菌可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ET、DAO等提示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及TNF-α、IL-6等炎性因子指标,提示地衣芽胞杆菌可用于防治乙肝肝硬化患者HE和SBP。2 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DAO、尿液L/M排出比、ET,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及内毒素血症,降低肝硬化患者TNF-α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ALT.AST等各项生化指标,减少肝硬化患者SlB0、HE、SB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