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遗言》的复调特征和异化主题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总是以其独特鲜明的主题和叙事风格而闻名,他的小说时常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总是在平凡中体现事物不凡的一面,作品中的主角通常是普通人,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普通人的声音,对人的生与死,婚姻与性,爱情与亲情,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这一特征在其第六部小说《最后的遗言》中得到充分体现。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均取材于伦敦南部的平民阶层,作者通过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人际对话描写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的精神实质。 《最后的遗言》于1996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这一殊荣奠定了作者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在这部作品中,斯威夫特充分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天赋。但同时作品中所运用的多种写作技巧,以及多重相互矛盾的声音之间的对话对读者的理解和判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分析文本的复调特征和写作技巧,通过心灵之旅来探讨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实质,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最后的遗言》。 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作者以及文本的情节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文本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研究中的热点。 第二部分介绍了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所定义的复调小说,并证明《最后的遗言》具备了作者和主人翁平等视角,各人物之间大型对话,人物内心双声为特点的微型对话以及人物与读者对话等特点,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复调小说。同时运用对话理论分析了文本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大型对话;以及人物内心的对话——微型对话。小说中的五位主要人物兼叙述者:杰克,雷,维克,列尼以及爱米,在不断前进的旅程中,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分享共同经历的复杂历史,从而形成了叙述者之间的对话;同时,在每位叙述者的内心独白中,我们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小说中的主人公迷茫并思索着,最后潜藏在水底的一面还是逐步呈露出来,形成了叙述者内心与自己的微型对话,使这本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主要特征。 结合前面对文本复调特征的分析,第三部分揭示了在现代生存状态下,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困惑关系。 第四部分则强调“心灵之旅”,并为对面临困惑的人们如何去冲出重围,如何面对困境给出了参考答案。对旅程的描写一方面刻画了小说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历程。同时整本小说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旅程,在小说中作者正是通过心灵之旅来阐述作品的深刻含义。 第五部分指出《最后的遗言》作为复调小说,作品刻画了一群思想幻灭与精神疏离的现代人形象,表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困境的思考,只有通过分析小说的复调特征,才能从叙述者,叙事时间中“剥茧抽丝”,找寻出小说的深刻主题。才能使文本分析跳出枯燥的符号研究,揭示文学作品作为介入生活,批判现实,寻找人生意义的文化产品的社会功能。现代人都承受着来自内心,信仰以及社会等方面的重压,只有确立新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现实才是逃离困惑的良方。
其他文献
本文对生成语法中的汉语空语类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汉语语言学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课题一汉语空语类的性质,证明从生成语法角度出发结合汉语传统语法对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在第二语言的能力的发展中,听力理解和听力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以80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问卷和测试,使用SPSS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以学生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译者通常按照中国传统小说诗学来改造域外小说,例如,改变原文的叙事角度,在翻译域外小说过程中采取中国小说形式,甚至是改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