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危机背景下的中伊关系发展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190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伊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前,中伊两国进行着断断续续的交往;新中国成立之初,伊朗奉行亲美反华政策,中伊关系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中伊关系开始“破冰”,并于1971年8月16日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伊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并经历了霍梅尼阶段和哈梅内伊阶段。2003年以来,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中伊关系发展将存在更多变数。中伊关系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大国、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中伊两国对外战略差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中伊发展方式和阶段目标的差异和其他特殊性与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其中,伊朗核问题的走向将对当前中伊关系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实,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帮助下,伊朗于20世纪50年代开核研究。但是,2003年以来,伊朗的核计划变成了世界关注的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美国与伊朗关系长期敌对的结果,是美伊关系问题,但是起着动摇中国-美国-伊朗“三角”关系稳定的作用。如果美国坚决反对伊朗拥核、伊朗决心成为核国家的局面对峙下去,中-美-伊关系的“三角”将不再稳定,那时伊朗不会只把“机遇”给予中国,还将让中国面临更艰难的抉择和更严峻的挑战,这是正在出现、中国应当努力避免的局面。从近期看,受到种种因素制约,美国暂时不会因核问题对伊朗动武,将继续向伊朗施加压力、迫使伊朗就范。但从长远看,美伊之间这种威胁与反威胁、制裁与反制裁的“游戏”不可能无限期的“玩下去”,伊朗核问题终归要解决。而和平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前景不甚乐观,最终美伊双方将因核问题兵戎相见,这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应制定近期和远期对伊朗战略。在近期,中国在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伊核问题的现实发展的同时,还应该从全球、中-美-伊关系“三角”的层面做好应对之策,力保中伊关系持续发展。在远期,中国应该未雨绸缪,降低对伊朗能源的依赖性,增加能源进口渠道;即使美伊爆发战争,中国仍然应该重点发展对美关系;同时,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中国应该采取措施使其在伊朗乃至中东的利益损失减少到最低。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城市的城市土地变化都需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重庆作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成为各方共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我市大力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闭幕后,我区高度重视、迅速布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块状经济”为鲜明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
拉采尔曾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交通能够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城市之间的联系格局乃至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等产生深刻影响。兴起于20世纪初叶并延续至
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和空间载体,是城市产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是提升城市化活动的根本动力和必然条件。城市化的适度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而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又影响着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寻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平衡为制定合理的城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提高,节能环保压力增大,必定要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信部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5亿吨,但利用率却不到5%。谢玉红在“2015第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许多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众所周知,灾害的发生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社会脆
2015年9月底,香港的一间海景套房,美团CEO王兴、大众点评CEO张涛和华兴资本创始人兼CEO包凡、华兴资本顾问业务负责人王力行、美团网战略与投资副总裁陈少晖、大众点评CFO叶
近年来,我国频繁遭遇大规模的雾霾天气,全国多个地区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雾霾袭击。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威胁,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PM_(2.5)是一种粒径较小的细颗粒物,可吸入人体,并易携带有害物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危害很大。作为雾霾污染的核心物质,PM_(2.5)成为近些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PM_(2.5)污染,学界分别从时空分布特征、源解析以及自然、社会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