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热水塘全新世热泉钙华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ige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火山、地热区常见的陆相碳酸盐沉积物(岩),陆地热泉钙华多被广泛用于恢复古环境,以及区域构造分析和极端生物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室内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以及稳定C-O同位素、主微量元素、U/Th测年等方法对云南腾冲热水塘热泉古钙华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尝试恢复热泉钙华记录的沉积环境并理清其沉积演化规律。通过研究,确定了云南腾冲热水塘热泉钙华沉积相类型为光滑斜坡相,岩相类型为碎屑岩相、含碎屑结晶壳相与结晶壳相三种类型。古钙华中方解石含量最高,其次为石英,并含黏土、钾长石、斜长石,及少量白云石等外源碎屑,未见生物活动痕迹;古钙华类型均属于非生物结晶壳,方解石晶体主要为在非平衡条件下形成的分别代表高温环境的树状结晶壳、代表CO2快速脱气沉积的片状结晶壳、代表在斜坡近端缓慢的薄层水流环境下沉积的扇状结晶壳和可能由微生物活动形成的粘结状方解石。热水塘热泉古钙华U/Th测年结果为2488±75a~3285±297a,属于全新世晚期,平均沉积速率为4.5mm/yr,符合热泉钙华沉积速率,表明铀系测年法可以提供高精度时间标尺。与同时期印度西部Mahi河的河流沉积物和西北部Tsokar、Ladakh两地区孢粉资料对比发现,腾冲地区在2~3ka BP气候特征为印度季风逐步减弱,气候整体向干旱转变,但存在多期次降水。不同岩相类型的热泉钙华主、微量元素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在碎屑岩相和含碎屑结晶壳相钙华中,主、微量元素含量分布范围更广、均值更高,可能由于大气降水或风携带了周围土壤、沙尘等碎屑进入钙华沉积层共同沉积导致;Sr、Ba含量可能受到沉积速率、降雨量以及外源碎屑输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类岩相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蛛网图分布模式均为右倾斜型,轻稀土富集,表明稀土元素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及形成过程,与腾冲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对比表明朗蒲热水塘地区热泉水的热储可能为新生代火山岩层。C-O同位素特征表明古钙华的CO2来源主要源于地幔或岩浆释放的二氧化碳;古水温计算结果表明热水塘古钙华沉积时的水温在40~90℃之间,且钙华从沉积开始到沉积结束水温在逐渐降低。建立了云南腾冲热水塘热泉钙华成因模式,认为热泉钙华沉积于逐渐干旱并存在大规模短期降水时期,阶段性降水带来外源碎屑输入,形成不同类型岩相交替发育,碎屑输入也影响了钙华中主、微量元素的含量;大气降水会导致钙华沉积时C-O同位素产生改变,热泉水被稀释影响不同结晶壳微相的形成。由于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热泉钙华岩相、微相沉积演变并影响各项地化指标的变化,反过来也说明古环境、气候因素可以影响热泉钙华沉积,下步工作可以尝试利用热泉钙华恢复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信息。
其他文献
陆源碎屑沉积物由物源区母岩剥蚀后搬运至沉积区,在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后,部分沉积物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储集层,因此物源对储层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前人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的物源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很少研究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岩心、薄片、测井等基础资料入手,结合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重矿物分析、物性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物源特征及其与储层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物源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学位
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碳循环扰动事件,此次事件对海相和陆地生态系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相关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成为了地学界的热点。目前T-OA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特提斯域、北方洋和泛大洋的海相地层,然而在东特提斯域,依然缺乏典型的T-OAE海相剖面,这就意味着东特提斯域在T-OAE时期的
学位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机械臂末端的智能化可换装机械手,提高了机械臂智能化程度。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图像识别子系统对工件进行识别,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工件训练集进行训练,并对工程中实际拍摄的图片进行识别。图像识别子系统通过无线串口模块与控制机械手的单片机通信,根据单片机传来的请求控制摄像头拍摄并将识别结果回传到单片机中。通过训练测试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械手对不同工
期刊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古岩溶储层体系,该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发育过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本论文以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显微薄片鉴定、地球化学、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完成了古岩溶剖面的建立、古岩溶识别标志的鉴定、总结不同剖面结构的古
学位
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岩化作用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岩石学研究及全岩与微区等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测温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成因。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按产状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和胶结物白云石两类,基质白云石
学位
东昆仑都兰县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沉积岩系中近年来探明沉积型碳酸锰成矿带,是青海地区重要的锰矿找矿新发现,前人未针对该区域内锰矿做过细致的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含锰岩系沉积相及演化特征、锰矿石的显微结构及围岩的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含锰岩系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并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研究区万宝沟群主要沉积一套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
学位
渤中19-6气田的发现,掀起了渤海湾盆地太古界低位潜山勘探的热潮。已有的研究工作揭示了2500 Ma混合花岗岩在多期应力和流体作用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特征、规模及其强非均质性。但是,有关强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一直存在争议,在郯庐断裂的走滑背景下,时空上存在挤压和拉张应力场的差异,这种挤压和拉张应力形成的裂缝、成储能力的评价尚不完善,深部和浅部流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影响的深度不明确,这些科学问题制约了
学位
青海省三通沟北地区通过开展物化探、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及多金属矿预查普查等一系列工作,表明该地区锰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依据对该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含锰岩系野外勘探与实测剖面资料的室内详细研究,通过沉积相分析、矿物岩石特征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含锰岩系的沉积特征及电磁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实测露头剖面与钻井剖面以及室内镜下薄片鉴定,根据其
学位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一套罕见的碱湖沉积,活跃的火山活动背景和高p H值湖水性质,导致风城组沉积期形成了泥岩-砂岩-砾岩-碱岩-白云岩-燧石岩-火山岩等复杂岩性组合。其中燧石岩和富硅泥页岩在风城组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但整体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微观矿物学研究和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综合分析,恢复燧石岩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不同产状类型的燧石,探讨硅质主要物质来源,以期揭示风
学位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湖北武汉,并随“春运”形成扩散之势。为阻断疫情蔓延,湖北黄冈等乡村地区采取了限制人员流动的居家防疫举措。在乡村,人们高度倚重面对面交流,乡村民众的媒介认知和信息辨别能力相对不足、健康知识薄弱及健康观念滞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信息传播助力乡村防疫,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选择。本研究基于健康传播视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疫情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