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锰矿床沉积特征及电磁性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7091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三通沟北地区通过开展物化探、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及多金属矿预查普查等一系列工作,表明该地区锰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依据对该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含锰岩系野外勘探与实测剖面资料的室内详细研究,通过沉积相分析、矿物岩石特征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含锰岩系的沉积特征及电磁性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实测露头剖面与钻井剖面以及室内镜下薄片鉴定,根据其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等特征,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分析,认为该地区万宝沟群含锰岩系为深水斜坡环境,按照深水扇模式,将研究区沉积相划分为砾质水道、砂质水道、近源浊积岩、远源浊积岩、盆地平原相。锰矿开始出现于砂质水道与盆地平原相或远源浊积岩的接触部位,附近常发育砾质水道。将含锰岩系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锰矿主要类型为菱锰矿,含有少量水锰矿和板磷镁锰矿。矿石主要呈块状和纹层状构造,结构多以泥晶和似豆粒状为主。锰矿层岩石组合类型为:泥岩—锰矿层—粉砂质泥岩或泥岩;硅质岩—锰矿层—炭质泥岩或硅质岩。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锰岩系主要为热液沉积的产物,但仍有少量陆源物质的输入,主要发育在距离深部盆地较近的地区。万宝沟群含锰岩系岩性总体以黑色泥岩、硅质岩和粉砂岩为主,富含有机质,总体为水动力较弱、缺氧、高盐度的环境,有利于Mn2+的富集。Mn2+离子在氧化性水体中以锰氧化物的形式沉淀在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中。在成岩过程中,锰氧化物与海底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32-在合适的EH和PH条件下反应形成菱锰矿。对万宝沟群含锰岩系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共收集644个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锰矿层磁化率平均值是其他岩性平均值的5倍左右,表明应用磁化率曲线特征可以很好地划分高磁化率锰矿层与低磁化率非含锰矿层,且通过含锰岩系元素含量与磁化率值相关性分析发现,含锰岩系地层的磁性强弱与岩石中锰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另外对该地区含锰岩系进行电物性测量,表明该地区锰矿层具有中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的电物性特征。因此,可以利用上述含锰岩系电磁性特征对该地区地层中锰矿体进行有效的识别与勘探。
其他文献
白云岩和蒸发岩共生是全球不同地质时期含油气盆地的普遍现象,找出两者共生体系下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流体特征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是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位之一,资源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本文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及川东地区丰富的钻井信息和取心资料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分析,采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和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尝试弄清川东地区嘉
学位
重新恢复大陆中消亡的洋板块地层(OPS)岩石组合序列是地学中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俯冲增生杂岩。唐加-松多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厘定有助于识别和重建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洋板块地层,了解古特提斯洋的物质组成和演化,但关于该带中硅质岩的研究并未开展。因此本文选取拉萨地体东南缘墨竹工卡地区唐加乡冲尼村附近的硅质岩、硅质板岩、碳质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探讨其成因
学位
龟裂纹灰岩在扬子板块上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存在,前人针对龟裂纹的成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看似单一结构是否存在灰岩的成分、岩石和岩相类型构成、结构构造、古生物等的时空分分异性还尚待探讨。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上扬子北缘为研究区,以上奥陶统宝塔组为目的层位,在野外露头系统踏勘、实测、薄片镜下鉴定以及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上扬子北缘宝塔组岩相
学位
陆源碎屑沉积物由物源区母岩剥蚀后搬运至沉积区,在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后,部分沉积物形成了有利于天然气聚集的储集层,因此物源对储层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前人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的物源及储层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却很少研究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岩心、薄片、测井等基础资料入手,结合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重矿物分析、物性分析等实验手段,对新场地区须二段物源特征及其与储层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探讨物源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学位
早侏罗世Toarcian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碳循环扰动事件,此次事件对海相和陆地生态系统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与之相关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成为了地学界的热点。目前T-OA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特提斯域、北方洋和泛大洋的海相地层,然而在东特提斯域,依然缺乏典型的T-OAE海相剖面,这就意味着东特提斯域在T-OAE时期的
学位
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机械臂末端的智能化可换装机械手,提高了机械臂智能化程度。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图像识别子系统对工件进行识别,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工件训练集进行训练,并对工程中实际拍摄的图片进行识别。图像识别子系统通过无线串口模块与控制机械手的单片机通信,根据单片机传来的请求控制摄像头拍摄并将识别结果回传到单片机中。通过训练测试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械手对不同工
期刊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古岩溶储层体系,该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发育过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本论文以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显微薄片鉴定、地球化学、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完成了古岩溶剖面的建立、古岩溶识别标志的鉴定、总结不同剖面结构的古
学位
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岩化作用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剖面观测、岩心观察、岩石学研究及全岩与微区等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包裹体测温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的白云岩成因。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按产状可分为基质白云石和胶结物白云石两类,基质白云石
学位
东昆仑都兰县三通沟北地区中—新元古界万宝沟群沉积岩系中近年来探明沉积型碳酸锰成矿带,是青海地区重要的锰矿找矿新发现,前人未针对该区域内锰矿做过细致的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含锰岩系沉积相及演化特征、锰矿石的显微结构及围岩的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含锰岩系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探讨了锰矿成矿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并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研究区万宝沟群主要沉积一套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
学位
渤中19-6气田的发现,掀起了渤海湾盆地太古界低位潜山勘探的热潮。已有的研究工作揭示了2500 Ma混合花岗岩在多期应力和流体作用下的裂缝-孔隙型储层特征、规模及其强非均质性。但是,有关强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一直存在争议,在郯庐断裂的走滑背景下,时空上存在挤压和拉张应力场的差异,这种挤压和拉张应力形成的裂缝、成储能力的评价尚不完善,深部和浅部流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影响的深度不明确,这些科学问题制约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