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的焦虑:《大地三部曲》与赛珍珠的自愈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凭借其最伟大的作品《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被认为是继马可波罗之后第二位真实生动地描述中国及中国人民的西方人。《大地》一举成名之后,赛珍珠又出版了《儿子们》和《分家》,这两部作品与《大地》一起组成了《大地三部曲》。赛珍珠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目光,中国学者尤其感兴趣,前人研究成果颇丰,大家运用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其作品,揭示了作品中土地情节、女性主义思想等,还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特别是中国女性形象和中国农民形象。有学者将赛珍珠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相联系,但多数目的在于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或作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少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将作家与其创作联系在一起。本文作者在研究《大地三部曲》时发现,该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与作家惊人相似,从很大程度来说,他们都是“移居者”,具有类似的背井离乡的焦虑。鉴于此,本文作者提出,赛珍珠对《大地三部曲》的书写是她对焦虑的自我治愈。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赛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大地三部曲》的研究,并对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二至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说明《大地三部曲》中王氏家族和作家的移居经历。在虚构世界中,王氏家族从农村移居到城市,从内陆移居到海边,从中国移居到外国;像她创造的人物一样,现实生活中的赛珍珠也是一位移居者,婴儿时期随母亲从美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将近40多年后,其间,由于不同原因离开中国,但又返回,最终于1934年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每一次移居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可以想象,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移居者难免产生背井离乡的焦虑。第三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作家及其人物因为移居而产生了焦虑。首先是缺乏安全感。虽然具体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在虚构的世界中和作家的生活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他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情感安全产生了焦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威胁着作家及其人物的生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好的工作,安顿到适宜的住所也需要操心;他们一方面对新环境中的新自己缺乏认同,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怀抱过多的期待。另外一重焦虑是缺乏归属感,移居让作家和她创造的人物都在文化和情感上找不到归属。第四章结合心理学理论和作家的生平,揭示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书写移居经历与焦虑的内在动机,即,通过书写来进行自我治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她的书写是释放焦虑的过程,阅读帮助她排遣孤独,写作缓解了她的焦虑,让她获得了荣誉,赢得了他人和自我的肯定。书写给她带来的成功使得她能够跳出狭隘的自我世界,去关爱大世界;同时,她特殊的移居经历使她成为沟通各个不同世界的桥梁,献身于人道主义事业。她不再纠结到底故乡在哪里,而是将自己看作一个世界公民。最后一章是结论。该章对前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重申了论文的主要观点。
其他文献
婚俗改革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的一项重要基层治理工作。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诸如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婚俗陋习呈现抬头趋势,广大农民既是婚庆礼仪的实施者,也是婚俗陋习的受害者。不良婚俗不仅影响农村当地文明乡风建设,侵害脱贫攻坚成果,更阻碍了农村基层治理发挥效能,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治理,婚
学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推动公共物品向农村延伸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不仅受到国家的一贯重视,也是各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大多从经济因素或正式制度因素角度分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非正式制度角度的分析较为薄弱。而事实上,非正式制度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不容小视。从宏观角度看,农村社会受非正式制度
学位
从2012年至今,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作为国家实行项目制的一种方式,依托国家资金投入,专款专用,与一般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相比,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地方政府随意操作的空间。项目下村往往伴随着资源争夺,容易引发村民抵触和利益冲突,从而导致项目滞空,无法实现项目原本的意图和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协商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项目落地过
学位
乡村要振兴,发展好乡村产业是基础。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乡村产业的目标已经从解决特定人口的绝对贫困,转移到解决全体农村人口的相对贫困上来,这就需要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乡村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选取“仙岛湖周边贫困村提升工程”作为研究对
学位
随着国家治理任务与治理责任大规模地向农村基层转移,农村基层干部在科层体制中面临着极为沉重的工作任务压力,在农村基层治理中被上下挤压。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任务压力问题既有压力型体制带来的负面产物,也有个体内在动机对压力认知的基础性影响。在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现场推进会是进行集体沟通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会议形式,其政治运作体现了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的特性,向农村基层干部层层传递体制性压力。笔者通过对J镇党
学位
分税制改革与税费改革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导致基层政权“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乡村治理陷入困局。2004年党中央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方针。之后国家逐步以项目的形式向农村输入大量资源,旨在推动乡村发展,解决乡村治理困局,实现经营乡村的目的。基于华中地区S村调研成果发现,项目进村后并未激发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
学位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发展统筹推进,乡村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秩序建构也发生了转变。原来的熟人社会结构逐渐瓦解,乡村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倾斜发展。法治下乡的推进,使得社会主体的个人理性和权利意识加强,纠纷面前各主体的利益平衡状态被打破。随之纠纷在新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传统单一的纠纷解决机制已无法有效化解。如此一来,乡村社会将处在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河北省23家“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进行现场评估及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基地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基地培训学员结业后农村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完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发展建设及为我国基层培养出高质量且留得住的优秀医疗人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医师协会《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评估指标》为依据,于2020年7月27日—31日,对河北省内23家“3
学位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传输末端,深刻地影响着各类用电的客户。如今社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低碳的生活使得用电量增加和范围不断地扩大,因此,对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网具有多电压等级、拓扑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等特点,而新能源的接入使得配电网运行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寻找适应新形势下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算法。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以其自身具有提供高精度、高采样率、带时标的电气信息的特点
学位
1924-1926年,直系将领吴佩孚和部分第一届国会议员进行了政治合作,他们以恢复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和推动国会复会为目标,展开了一场“护宪运动”。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新上台的段祺瑞执政府发布“检举贿选令”和“取消法统令”,声讨参与曹锟选举的国会议员,取消民国宪法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战败的吴佩孚根据其幕僚白坚武的建议,提出建立“护宪军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获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