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夏季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环境条件的观测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站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风廓线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和TBB资料、3小时一次的原始报文数据以及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京地区2006年7月31日(第一场暴雨)和8月1日(第二场暴雨)接连下的两场暴雨进行细致的观测对比分析。(1)分析表明:500hPa西来河套槽东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即加深的槽和切断为低压槽,分别是北京7月31日和8月1日两场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两场暴雨具有相似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但是8月1日水汽的远距离输送以及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在北京的对峙要比前一天明显减弱,即形成全北京范围扰动的环境条件已经减弱。第一场暴雨是典型的华北低槽冷锋暴雨,而第二场暴雨是低压槽控制下的对流活动的产物,而非全区域性暴雨。(2)通过对两场暴雨的雨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场暴雨都有明显的中-β尺度活动特征,历时短、强度大,最强降水出现在城区是其共同特点。同时,两场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具体表现又有明显不同,分别表现在影响范围大小、形状、移动路径、生命史及影响时段等方面。第一场为面状、范围较大,由一个直径60km左右的较大雨团自西南向东北连续移动所产生,暴雨出现在上午,雨团生命史5-6小时;第二场为线状、范围相对要小,是孤立小雨团(直径约20-30km)移动或新生所产生,自西北向东南成线状排列。第二场暴雨出现在午后到傍晚,雨团生命史更短、约3小时。(3)利用卫星云图、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两场暴雨的中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发现,两场暴雨均由中-β尺度对流系统引起,第一场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冷锋云系与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暖湿云带近距离交汇处产生后发展影响北京,第二场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冷涡内午后热对流引发的飑线。通过雷达和地面自动站的分析可知,两场暴雨对流回波有组织的发展是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发展相联系的。(4)利用海淀和观象台的微波辐射计对两场暴雨发生的局地物理条件进行分析,发现云底温度在暴雨发生前数小时急剧增长,相对湿度维持较高、达90%以上,水汽含量以及总液水含量在暴雨即将发生前成倍激增等现象。在直线距离约32km的海淀和观象台两地点,上述物理量在第一场暴雨中的变化同时发生、而在第二场暴雨中的变化存在时间位相差,说明7月31日云系的发展具有一定范围和系统性,降水不是非常局地,相比之下8月1日的云系发展和降水更为局地。(5)利用对流层低层风廓线已观测数据,分析暴雨发生前后局地对流层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变化和时变特征,发现两场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局地水平风的变化特征是有明显不同的,尽管两场暴雨的发生都与局地边界层内短时(数小时)偏东风的建立有关。7月31日暴雨前数小时,偏东气流建立、风向随高度顺转,在1500-1800m和300-600m分别为上下两个东风大值层,1500-1800m层东风是对流层低层切变线北侧的系统性东风,而300-600m层东风与局地环流有关。其中1500-1800m层偏东风在暴雨发生前1小时迅速向上扩展接近3000m,使偏东风垂直层在暴雨即将发生时变得更加深厚。第二场暴雨前发生4-5个小时,900m以下的近地面层首先出现东南风,之后东南风逐渐向上发展达到1200m高度。与第一场暴雨发生前偏东风相比,第二场暴雨东南风垂直厚度相对浅薄、风速相对要小、偏东风风向随高度的变化亦缺乏系统性。(6)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微波辐射计数据设计计算了20分钟的CAPE值以及1小时间隔的LCL值。结果显示,暴雨发生期间,抬升凝结高度在950hPa-970hPa层间有小幅升降变化,并不是总维持在一个高度上,小幅升高伴随着降水率的降低;抬升凝结高度比较显著的升高伴随着暴雨的结束。两场暴雨发生前300hPa以下大气层中均有较大的正CAPE(2000-3000J/kg),7月31日暴雨前的正CAPE值比8月1日暴雨前的更大,这或许是7月31日暴雨比8月1日暴雨强度更强的原因之一。两场暴雨过程中都存在着对流层深厚层次CAPE的释放与再聚集与再释放过程,整层CAPE释放大约为1-1.5小时;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值出现在对流层中高层(5.5-10km),对流层中下层(1.5-5.5km)能量值次之,对流层低层(1.5km)以下的能量值最小。(7)分析认为,500hPa河套西来冷槽东移过程中,槽前低层850hPa中尺度暖式切变线由南向北京的逼近和地面倒槽中石家庄到北京之间的β中低压环流的生成,在时间和垂直空间上的耦合发生,是直接诱发7月31日第一场暴雨的成因。在高空低压槽后部,低层暖平流的环境里,北京特殊地形条件下,午后北部、西部山区迎风坡孤立的对流系统生成,在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正涡度扰动影响下有组织地发展为飑线并向东南移动,引发了8月1日第二场暴雨。(8)另外,从暴雨发生时及前后局地各物理变量的演变特征中,发现一些对北京地区暴雨或明显降水临近预报具有一定先兆意义的特征,可为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提供有意义的指示因子。即:云底显著下降至500-600米且对流层低层(至少是边界层)出现一致的偏东风,预示未来几小时出现较明显降水的可能性大;若再伴有气柱液态水的成倍激增,预示未来数十分钟出现暴雨的可能性很大。在天气监视和预报中可给与关注。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研究2006年04号热带气旋“碧利斯”登陆后在长时间维持的过程中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碧利斯”环流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首先,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和结合NCEP1o*1o再分析资料得出“碧利斯”演变特征和大尺度背景场分析。用NCEP数据研究南海季风的低频振荡和对于“碧利斯”环流的影响。利用tbb图像、加密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对“碧利斯”结构和维持机制进行分析;对于“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盛行国家,干旱、洪涝等许多灾害性天气都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季风,特别是夏季风活动与我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历来受到气象学家的重视。本文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再分析Ⅱ资料、青藏高原雪深和我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前季风环流圈的角度,为我国的夏季旱
长期的观测和研究表明,中高纬度大气中以涡旋运动为主的缓慢运动和以辐合辐散为主的快变运动共存。位涡反演这一技术在正确区分上述两种运动方面显示出非常强的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超梯度流的存在往往使得慢变的平衡流与快变的惯性重力波之间的可分性并不那么明显。如何准确地将大气中缓慢运动的平衡流部分从其全部的运动形态中准确分离出来是目前位涡反演研究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些难题的理解与进一步研究将涉及到相
沙尘暴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针对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急需开展大尺度的观测,在这方面,卫星遥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利用星载红外高光谱仪器监测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是卫星遥感沙尘暴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进行了Mie散射原理计算沙尘气溶胶的红外散射特征参数、DISORT模式计算沙尘气溶胶的红外透过率和反射率数据库、沙尘大气红外高光谱快速辐射传输模式开发
热带气旋是影响全球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是具有暖心结构的天气尺度的低压系统。热带气旋起源于热带海洋上,常规观测通常难以对其进行探测,因此,卫星遥感在监测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为了实现对快速变化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有效监测,需要发展静止轨道微波探测,而静止轨道微波探测需要考虑毫米/亚毫米波才能克服天线口径对地面分辨率的制约。本文在发展静止轨道微波遥感探测技术方面做了有益
本论文对安装在我国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青海瓦里关山全球大气本底站(100.9°E,36.3°N,3810ma.s.l.)Brewer#054光谱仪观测的1997-2007年间的UVB波段(290-325nm)数据进行QA/QC的研究。对因校准时的标准光源的差异、环境温度的变化、光谱仪的波长漂移以及进光系统的余弦效应这四种容易给测量UVB光谱辐照度带来误差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各因素带来的误差大小
利用1980-2004年的中国地区历史天气图、大气探空资料、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诊断方法,首先对近二十多年高原低涡的基本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低涡发生年际变化的成因;随后分析了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基本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最后分析了高原低涡群发的成因以及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可能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近25年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
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伴随着全球变暖过去几十年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持续减少,导致该地区的水资源进一步缺乏。华北水资源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夏季空中水是华北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源泉,深入认识华北空中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是制定未来国家水资源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为此,本论文利用东亚探空资料,全国722个台站的降水、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和ECMWF大气再分析资料
美国Oklahoma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中尺度模式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已经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暴雨的研究中,而ARPS-3DVAR系统在国内的应用还很少。本文将国内新一代多普勒雷达(CINRAD-SA)的反射率及径向风资料引入ARPS-3DVAR同化系统进行同化,针对2006年登陆浙江苍南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超强台风“桑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中国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是提升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机遇。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面向全球所有观众讲述了一个意蕴悠长的中国故事。而中国媒体对于冬奥会进程的关注、报道和创新传播工作,早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际就已经开始,尤其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的一年时间内,各大媒体紧紧围绕冬奥主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求新求变,通过内容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