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盛行国家,干旱、洪涝等许多灾害性天气都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季风,特别是夏季风活动与我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历来受到气象学家的重视。本文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再分析Ⅱ资料、青藏高原雪深和我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前季风环流圈的角度,为我国的夏季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盛行国家,干旱、洪涝等许多灾害性天气都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季风,特别是夏季风活动与我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历来受到气象学家的重视。本文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再分析Ⅱ资料、青藏高原雪深和我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前季风环流圈的角度,为我国的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明确提出前季风环流圈的概念,研究了其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前季风环流圈出现在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到孟加拉湾西北部之间,垂直方向在对流层的中下层700hPa以下,是冬季Hadley环流型和夏季季风环流型转换期间的过渡形势;定义前季风环流圈建立、结束、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的指数,统计其年际变化,建立了刻画前季风环流圈特征的时间序列资料。2.初步探讨了前季风环流圈存在及产生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副热带高压带在700 hPa和1000hPa的斜压结构使得前季风环流圈高层出现偏北风,低层出现偏南风;低层偏南风在北上的过程中,遇青藏高原受地形的阻挡,被迫爬升,促进形成了前季风环流圈的上升支,地形与副高结构是前季风环流圈存在的动力因素。前季风环流圈建立前后,北边感热有明显的增加,南边感热和潜热有所减弱,南北的不均匀加热,是前季风环流圈存在的重要的热力因素。青藏高原前冬、春积雪偏多(少),春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偏高(低)的时候,会减缓(促进)前季风环流圈上升气流的出现,同时前季风环流圈北边和南边的热力差减小(增加),因此常导致前季风环流圈建立时间偏晚(早),强度偏弱(强),两者的共同作用可认为是前季风环流圈时间和强度产生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3.研究了前季风环流圈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当前季风环流圈建立时间异常偏晚的时候,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面积明显偏大,西伸明显,强度也明显的偏强;前季风环流圈强度偏弱时,南亚高压由冬季模态向夏季模态转换的时间偏晚;前季风环流圈建立偏晚的时候,华南前汛期的开始时间常常会偏晚,雨期的持续期、中断时间较短,汛期总降水量偏少;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强度常会偏大,江淮地区夏季降水较多,易出现洪涝;反之,亦然。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状况和印度洋SST既是决定前季风环流圈时间和强度特征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异常的重要因素,因此前季风环流圈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之间也表现出了紧密的联系。
其他文献
高原低涡是夏季高原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少数高原低涡能够东移出高原发展,影响高原临近及下游地区,引发这些地区一次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本文利用TRMM卫星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西藏地面气象站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分析对不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98.7.3-4”和移出的高原低涡个例“01.6.1-5”的降水结构和动力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二者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得到如下结论:(1)TRMM卫星
利用2005-2007年南极中山站至Dome-A考察断面上3个中澳合作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和中山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年夏季在中山站附近冰盖上所获取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冰盖表面积雪升高对AWS观测资料的影响,并进行了修正;讨论了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气候特征;并对七种常用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在南极内陆冰盖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到中山站至Dome-A断面近地层湍流参数的
随着模式网格分辨率的提高,中尺度模式中越来越多用到显示云物理方案。许多研究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描述降水过程和揭示降水的物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非静力GRAPES区域模式,地面降水观测资料,结合MODIS,Cloudsat卫星云产品,重点对比检验NCEP3、NCEP5、CAMS三种云方案对降水云系宏观量(柱云水含量、云顶温度、过冷水云顶温度)、云微观量(云水、冰水)的预报影响。研究表明:(1)
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1978年TIROS-N卫星的发射,卫星对高空大气温度的探测已积累了30多年的观测资料,使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资料在气候研究上成为传统探空资料的重要补充。针对目前MSU/AMSU序列在中国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将国外科学家整合处理的三套MSU/AMSU序列数据集(UAH、RSS、STAR)以及通道组合订正平流层冷却效应的方法应用于中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巨大的排放和显著的辐射强迫使硫酸盐成为气溶胶气候效应得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AM3模拟分析了对硫酸盐的气候效应,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1)对CAM3模拟能力的评估,通过与卫星观测资料的对比,CAM3可以很好地模拟水循环因子,再现云、降水、水汽的空间和季节分布,不过在数值上存在一些偏差,云量普遍偏低。2)硫酸盐的直接气候效应。模式只考虑硫酸盐的情况下
畜牧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诸多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畜牧业发展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为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农业更进一步向前迈进。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19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观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用ARPS中尺度模式研究了祁连山地形对云和降水结构及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200 hPa西风槽、500 hPa西北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这是一次对流性不太强的积层混合性降水,降水开始前,先有一股冷空气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大都集中在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关于湿地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研究甚少,制约着对湿地陆-气通量输送的准确估算。我国通量观测研究与网络建设起步较晚,涡度相关观测只有7年多的时间,且涡度相关系统仪器较为昂贵,难以普及。而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梯度观测开始时间早,资料较易获取。因此,基于梯度观测资料获取陆-气通量成为人们
本文利用“黄淮项目”和973中国暴雨项目外场试验资料中的合肥雷达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和淮委收集的雨量计资料、淮委收集的蒸发和入库观测流量等资料,对淠河流域上游的响洪殿和佛子岭流域,以流域内各自12部雨量计距离平方反比法得到的雨量作为真值,采用距离加权校准方法,结合TOPMODEL水文模型,对不同数量雨量计校准雷达对流域面雨量和入库流量模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平均校准和距离权重校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本论文主要研究2006年04号热带气旋“碧利斯”登陆后在长时间维持的过程中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碧利斯”环流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首先,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和结合NCEP1o*1o再分析资料得出“碧利斯”演变特征和大尺度背景场分析。用NCEP数据研究南海季风的低频振荡和对于“碧利斯”环流的影响。利用tbb图像、加密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对“碧利斯”结构和维持机制进行分析;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