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在NL”和“V到NL”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了“V在NL”和“V到NL”这两种句子格式,揭示了“V在NL”和“V到NL”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重点论证了动词和“在”、“到”组合的区别,“V在NL”和“V到NL”互相变换的条件,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和处所相关的动词的认识,有利于该类动词的再分类。 本文区分了动作和状态,动作持续和状态持续这两对概念,这有助于我们对动词的分类、对句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动词的划类需要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句式,但要区别动词的光杆形式和句法形式,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如“坐”表示一个短时的动作行为,而“坐着”表示状态持续,但这和持续体标记“着”不无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应依据前者把“坐”划入非持续动词。 人们通常感觉一个动词和“在”、“到”的组合是自由的,如“坐在床上”、“坐到床上”,“放在桌子上”、“放到桌子上”。这种看法既笼统又不科学。首先,有些动词只能和“在”组合(徘徊在、长在),有些动词只能和“到”组合(跑到、抬到),所以对这些动词来说不存在变换;其次,即使像“坐”、“放”这样的动词,“V在NL”和“V到NL”的自由变换也只是在短语层面,进入句子后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如处于定语位置上的“V在NL”不能变换为“V到NL”,而“V到NL去/来”中的“到”也不能替换为“在”。只有在某些句式中,如“VP1+V2在/到NL”中,“V在NL”和“V到NL”才可以互相替换;第三,“V在NL”和“V到NL”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是不同的,况且动词又包括不同的小类,从而导致了动词和“在”、“到”组合的实际情况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V在NL”、“V到NL”和“在NL V着”这三种句式在分布上是互补的,在功能上是相异的,但也有交叉的地方。“在NL V着”表示动作在某处发生或状态在某处呈现,“V在NL”表示状态在某处呈现、动作在某处持续或动作达到某处,而“V到NL”则表示动作达到某处。从三个句式各自的语义特征就可以看出“V在NL”可以和另外两种格式互相变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V到NL”和“在NLV着”这两个格式与“V在NL”的变换来确定多义格式“V在NL”的意义。 讨论“V在NL”和“V到NL”这两种格式就不能不谈及动词和处所词,其中动词的再分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进入这两种格式的不同情况,我们把动词分成了单位点动词,双位点动词和多位点动词三类,它们各有自己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我们认为句子格式的讨论使我们可以找到区分不同类别动词的形式标准,而动词的科学分类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句子格式的讨论,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房地产行业是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房地产经济常常“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则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踏实
汽车产业是具有高资本技术密集性、高产业集中度、产业关联性强等特征的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它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
本文以渠县话词语为考察对象,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渠县话词语的比较研究,第二部分从特色词看渠县话词语的文化生成,第三部分是渠县话词语的语法特征。第一部分分
“无锡春晚”,作为无锡广电连续七年为全市人民精心准备的新春贺礼节目,如何创新节目编排方式,让更多的百姓走进这个舞台?在融媒体传播的当下,如何突破电视传播固有的模式,成
目的观察球囊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情况及其内CD36和过氧化物酶基因-2(Prdx-2)蛋白的表达。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球囊损伤手术组,每组16只。球囊损
名词性谓语句(以下简称名谓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又存在较多争议的一种句子。直接对名谓句的语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很少,许多文章只是就一方面展开讨论,且仅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As is well-known, Nan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re of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and invaluable ecological value. Therefore, many attentions are
2009年4月2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邀请中央部委和解放军的相关研究单位以及一些知名高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举行了题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国
零伤亡愿景举措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是人,都会犯错误;但道路系统不应犯错,它需要维持人的通行,但其设计也必须能在每个转弯处保护我们。根据欧盟委员会、美国高速公路安
1病例资料男,30岁。因乏力、盗汗、消瘦3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8℃,脉搏104/min,呼吸18/min,血压130/80 mmHg。意识清,语言流利,贫血貌,口唇无发绀,浅表淋巴结未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