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扰动效应及巷道围岩控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铁路及公路隧道工程、核废料深层地质处置、国家深部战略防护工程和大埋深基础物理地下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均涉及深埋硐室的开挖。
  深埋隧洞由于埋深大,岩体自重本身引起的地应力就很大,再加上深部岩体受开采扰动应力场或爆破扰动应力场的作用,两者叠加累计形成高地应力,从而使得深埋地下洞室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变形控制难题。本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计算、数值仿真模拟及工程实践等研究方法,对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扰动效应及围岩控制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研发的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对开挖卸荷巷(隧)道附近围岩进行不同加卸载路径、不同主应力大小、不同卸荷速率单面卸荷试验,探究高应力开挖卸荷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不同岩体进行原位缩微试验,掌握开挖卸荷巷(隧)道附近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建立高应力卸荷条件下巷(隧)道附近围岩的破坏强度准则;深入研究扰动波的传播机理,分析动静组合岩体损伤破坏机理,构建三维开挖数值模型,提出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扰动支护方案,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实施;最后进行现场支护效果反馈,验证理论、实验、数值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效应分析。基于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应力调整过程,对岩体进行了不同加卸载路径、不同卸荷速率和不同主应力大小等试验,分析了高应力岩体在开挖卸荷条件下变形特征、强度特性、破坏特征和能量演化机制,研究了高应力开挖卸荷岩体的力学特性;掌握了单面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和破裂特征,考虑了卸荷过程中岩石向卸荷方向回弹变形、扩容、脆性破坏等规律,基于强度双折减法,建立了单面卸荷条件下岩石强度屈服准则。
  (2)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变形原位缩微试验及破坏机理分析。掌握了高应力开挖卸荷围岩破坏模式,研究了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变形破坏演化机制,分析了卸荷引起的围压开裂机制,确定了翼型裂纹产生的临界条件;通过真三轴卸荷扰动岩石测试系统,对岩体进行了缩微试验,分析了高应力原位岩体卸荷尺寸效应,研究了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围岩破坏强度特征、声发射特征及破坏演化规律,揭示了巷帮岩体内裂隙发育、扩展及宏观层裂结构形成的机理和层裂结构的失稳机制,弄清了开挖卸荷诱发高应力巷道附近岩体的变形破坏规律;
  (3)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扰动围岩控制。根据高应力岩体单面卸荷条件下受力状态、强度特征、能量演化规律及卸荷面临界破坏值得敏感性,进行了不同频率、不同幅值、不同静载等扰动试验;基于变形加固理论,建立了考虑围岩和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支撑系统力学模型,确定了合理加固时机及加固力的大小,研究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加固效率。
  (4)高应力岩体开挖卸荷后与支护条件下围岩稳定性研究。根据信湖矿地质条件,分析了开挖卸荷前岩体原生裂隙及卸荷后岩体的碎胀变形,探索了巷道围岩应力初始化.动态加卸荷过程前后物性、结构演化特征;采用3DEC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分析了卸荷后巷道三维空间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研究了巷道围岩的渐进性破坏规律,探索了巷道围岩开挖、破坏和支护平衡的演化规律,设计了支护方案,并对支护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跟踪现场的反馈。
其他文献
学位
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同时对全球气候系统也有着明显的反馈作用,所以要了解全球变化必须对南极地区有所研究。测定南极冰川的运动,对于研究南极冰雪物质的平衡、南极乃至全球环境的变化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有的绝大多数冰流速产品的数据源集中21世纪以后,较短的时间序列限制了学者们分析南极冰流速变化的工作。而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Landsat影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各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壮大,高效隧道检测技术将有极大市场需求。现阶段,存在两种高效的隧道检测方法:移动式摄像检测法和移动式激光检测法。移动摄像检测法不能采集隧道点云,无法给隧道收敛、管片转角变形等定量。而移动激光法既能提供隧道高精度点云,又能生成隧道的平铺图。  在国内外,成型的移动激光系统,有两种设计方向:“真三维”和“假三维”法。“真三维”法扫描系统由定位、定姿、扫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型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出现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实现能够实时的采集监测的信息,但是尚不能依据现场采集的监测信息对工程的安全性做出实时的预测,以便针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确定对策。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变形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关键。  变形预测模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其一是
随着多频GNSS的实施与应用,受卫星和接收机硬件延迟及空间环境影响,出现了新的系统性偏差,如频间钟差偏差IFCB等。这些偏差的存在会对GNSS导航定位精度产生影响,且不能用现有偏差产品替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高精度估计和模型化,同时提出相应的服务措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针对多频GPS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系统性偏差,包括DCB(Differential clock bias)、IFCB(Inter-
学位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极地冰盖的质量损失已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其冰流速在长时间序列下的动态变化在估算和预测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现有的南极冰流速数字产品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事实上,覆盖南极大陆的遥感影像可追溯到60年代的ARGON影像和70至80年代的LandsatMS
该课题通过牺性阳极、固定二氧化碳的电化学方法合成两类化合物.一、苄基卤化物的电羧化,合成苯乙酸及类似物,具体包括苯乙酸、邻氯苯乙酸、间氟苯乙酸.通过对这几个苄基卤化物在类似条件下的电羧化,可知,同一分子中,苄基位的卤素优先离去而羧化,苯环上卤素F、Cl难发生反应,对苄基卤的羧化影响也不大;二、苄酮类化合物的电羧化,合成萘普生的中间体,(6-甲氧基-2-萘基)-α-羟基-异丙酸.用(6-甲氧基-2-
学位
以安徽淮北祁南矿低煤级烟煤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利用SEM-EDX、XRD、ICP-MS、XRF等分析了实验样品中矿物及元素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煤变形过程中温度和差异应力对矿物变形和元素迁移聚集的影响及其对煤变形的响应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  (1)在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早中期徐宿弧形推覆构造的形成是
学位
特殊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现如今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方向,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离不开基础地质信息的支撑,沿海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进行了电阻率法采集方法试验和电阻率法的地电场响应特征分析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采用电阻率法常用的直流电测深和高密度法对试验区内的地电场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在沿海平原的适用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