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的存在分型、形态特征并测量位点间距离,从而为外科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的500例CBCT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研究,观测并统计分支数量、类型、比率,归纳磨牙后管分型及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磨牙后管各位点间的线性距离。结果1.研究最终纳入样本445人(890侧下颌骨),发现含分支神经管264人(364侧)。其中男性133人(50.38%),女性131人(49.62%);左侧170侧(46.70%),右侧194侧(53.30%);分支神经管在性别及左右侧分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所得分支按Naitoh分类法分类:其中最常见为牙管147侧(16.52%),其次为前行管118侧(13.26%)和磨牙后管99侧(11.12%),未见颊舌向管;2.共计发现90人有磨牙后管99侧,其中男性44人(46侧),女性46人(53侧);左侧36侧,右侧63侧。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右侧磨牙后管多于左侧(P<0.05)。磨牙后管按形态与走向轨迹分Ⅰ~Ⅷ型,其中Ⅱ型管最多见,达50侧(50.51%),其次Ⅰ型管23侧(23.23%),Ⅵ型管最少见,仅1侧(1.01%)。3.磨牙后管垂直高度平均10.39±2.47mm,水平长度平均11.93±3.03mm,磨牙后孔距第二或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的平均距离11.55±5.37mm。磨牙后管的平均起点管径和出口管径分别为1.75±0.77mm和1.26±0.51mm。起止点管径宽度有统计学差异,起点管径宽于出口管径(P<0.05)。4.445人中发现51人有磨牙后孔55侧,其中男性27人,女性24人;左侧21侧,右侧34侧,性别及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磨牙后管并非罕见解剖结构,术前CBCT评估下颌管分支、磨牙后管形态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手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