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兔膝骨关节炎治疗价值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sl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方法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软骨和软骨下骨损伤进行评估并探究Wnt信号通路抑制剂SM04690对OA软骨和软骨下骨损伤的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1)治疗组(n=15):改良Hulth法建立兔OA模型,术后2周膝关节腔注射SM04690(5μg/0.2ml);(2)实验组(n=15):改良Hulth法建立兔OA模型,术后2周膝关节腔注射安慰剂溶液(0.2ml);(3)对照组(n=15):假手术造模,切开兔右膝关节腔,不作任何处理关闭关节腔,术后2周膝关节腔注射安慰剂溶液(0.2ml)。分别在术后4、8、12周时每组随机选取5只动物进行双能量CT及MR检查,处死动物,解剖膝关节,将标本固定及干燥后进行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SR-μ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1)影像学定量参数:术后4、8、12周测得钙浓度(Ca D)、钙的CT值(CM)、骨体积分数(BV/TV)及骨小梁厚度(Tb.Th)的结果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2值的结果为实验组>治疗组>对照组(P<0.05);膝关节股骨髁、胫骨平台及平均软骨厚度的结果为,术后4周三组间两两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8周、12周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P<0.05)。(2)SR-μCT软骨成像:治疗组术后4周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软骨表面光滑;8周软骨细胞排列稍紊乱,软骨表面稍毛糙;12周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表面毛糙,局部软骨微裂隙形成。实验组术后4周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软骨表面欠光滑;8周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表面略毛糙;12周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表面磨损严重,软骨表面裂隙增大,软骨下骨暴露。对照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软骨表面光滑。(3)组织学结果:治疗组术后4周软骨表面稍欠光整;8周软骨表面稍毛糙;12周软骨表面纤维化,软骨表面微裂隙形成,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实验组术后4周软骨表面稍毛糙;8周软骨表面磨损,软骨微裂隙形成;12周软骨表面磨损严重,裂隙明显增大增宽,软骨下骨外露。对照组软骨表面光滑,软骨细胞排列有序。Mankin评分结果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P<0.05),术后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12周治疗组>对照组(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SM04690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有保护作用,多模态影像学对OA早期发现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仁济医院急诊监护室收治的急性心脏病变(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急性失代偿型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比较其中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即I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与非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I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从而期待早期识别、预防和延缓急性心脏病变后AKI
【目的】探讨本论文对青年腹股沟疝年龄划分的依据;探讨青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青年患者中的术式、补片选择等治疗策略以及治疗效果;探讨复杂青年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操作方法。【方法】按每5年一个年龄段分组,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6220例(7415侧)患者资料,总结例数、性别比、疝类型、疝分型、手
目的和内容:骨关节炎(OA)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关节软骨丢失。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对抗炎症细胞因子介导的软骨组织的降解,在OA的病理进程中减缓软骨的丢失。相关研究显示,USP15能够通过稳定TGFβI型受体(TβR-I),使p-Smad蛋白水平增加,进而强化TGFβ/Smad信号。ERK2属于非经典SMAD途径的一个重要的分子,当它被激活时也可以促进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比较兔尿道缺损模型尿道移植颊黏膜和阴茎皮肤后的组织学变化,分析两种常用尿道替代移植物移植后的转归和差异以及移植修复尿道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口腔黏膜组、阴茎皮瓣组和对照组。每只兔子均于阴茎段尿道腹侧构建尿道缺损模型。口腔黏膜组采用自体游离颊黏膜覆盖修复尿道缺损。阴茎皮瓣组采用带蒂阴茎皮瓣覆盖修复尿道缺损。每组2只兔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4月行尿
目的:通过分析31例肿瘤性骨软化(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疾病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通过对12例散发性畸形性骨炎(Paget’s disease of bone,PDB)患者进行临床表现、SQSTM1致病基因检测和治疗情况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通过对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progressive diaphyseal dy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都有大量的骨折和肢体畸形患者需要治疗。骨外固定支架因其应用范围广、固定可靠、微创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青睐。然而目前国内的骨外固定支架数字化程度不高,制定治疗处方时大多仍旧依靠医生的经验,支架灵活性低,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本文对Ortho-SUV骨外固定支架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矫形软件系统,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对提高
目的: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和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low intensit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Li-ESWT)均属于微能量医学范畴。本研究探讨LIPUS对离体大鼠海绵体神经(cavernous nerve,CN)再生的影响,并观察Li-ESWT在外伤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
第一部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尽管腰椎管狭窄症在高龄患者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连续46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或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的高龄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研究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损伤,其广泛存在于交通事故和工作生活之中。神经缺损是PNI中最严重的情况。神经缺损后因电导率不连续,引起机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自体神经移植是临床金标准,但来源受限、供区受损和大小难匹配等问题限制其应用。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生物材料制备神经引导通道(NGCs)桥接于神经断端,已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在NGCs中创建更具
目的:局部应力负荷异常是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下肢力线畸形是膝关节应力分布异常的常见原因,且与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被证实,但软骨下骨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尚无明确认识。本文基于显微CT、组织形态计量技术对骨关节炎的胫骨平台骨软骨标本进行分析,研究下肢力线与软骨下骨小梁改变和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术前下肢全长片进行力线测量,收集术中切除的胫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