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米非司酮作为强有力的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终止早期妊娠。迄今为止,其作用机制已经发展到基因水平,然而各种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妊娠阶段,胎盘微血管的生成及其血管网络的构建对于胎儿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米非司酮广泛用于临床终止40~49天的早孕,对米非司酮抗早孕机制的研究及报道中,其研究对象大都是对早孕40~49天的人群,关于米非司酮对早早孕≤39天的作用机制与早孕40~49天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两种试验方法观察米非司酮对早早孕及早孕期绒毛和蜕膜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影响来探讨米非司酮抗早早孕及早孕作用机制的异同点,进而为拓宽米非司酮临床抗早孕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所用标本取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自愿要求终止早早孕及早孕的妇女各20例:对照组20例,为停经40~49天的早孕妇女;研究组20例,为停经≤39天的早早孕妇女。两组均顿服米非司酮150mg,48小时后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2小时后行负压吸引术,分别留取两组的蜕膜、绒毛组织。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蜕膜、绒毛组织中VEGR及KDR的表达。3.运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E染色光镜观察绒毛、蜕膜结果对照组蜕膜组织包括两种细胞:蜕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其结构较完整,排列紧密,可见蜕膜细胞呈灶状变性、坏死,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有出血。实验组的变化基本同于对照组。对照组绒毛滋养层细胞结构清晰,外层为合体滋养细胞,内层为细胞滋养细胞,细胞界限清楚,可见绒毛滋养层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炎细胞浸润,绒毛间质水肿,血液淤积和纤维素沉积,实验组的变化基本同于对照组。2.VEGF在蜕膜、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对照组蜕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大部分蜕膜细胞,阳性颗粒多位于胞核内,胞浆也有少量表达。实验组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组织中VEGF在绒毛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均有阳性表达,实验组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KDR在蜕膜、绒毛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对照组蜕膜组织中KDR阳性表达位于大部分蜕膜细胞及少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内,实验组KD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组织中KDR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绒毛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实验组KD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VEGF在蜕膜、绒毛组织中经荧光定量PCR的检验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测定,并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证实:蜕膜VEGF在早早孕组的表达(0.8901±0.1817)与在早孕组的表达(0.9699±0.3134)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荧光定量PCR测定,并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证实:绒毛VEGF在早早孕组的表达(1.0035±0.1907)与在早孕组的表达(1.2105±0.3386)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KDR在蜕膜、绒毛组织中经荧光定量PCR的检验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测定,并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证实:蜕膜KDR在早早孕组的表达(0.4425±0.1989)与在早孕组的表达(0.5273±0.1155)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荧光定量PCR测定,并经两样本t检验分析证实:绒毛KDR在早早孕组的表达(0.5414±0.1499)与在早孕组的表达(0.6232±0.2179)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EGF,KDR在早早孕(停经≤39天)及早孕(停经40~49天)的子宫蜕膜、绒毛组织中均有表达:VEGF主要表达于大部分蜕膜细胞胞核内,胞浆也有少量表达,绒毛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均有表达;KDR主要表达于大部分蜕膜细胞及少数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内,绒毛细胞胞核和胞浆内。2.米非司酮能抑制蜕膜、绒毛组织中VEGF,KDR的表达,破坏VEGF,KDR在其孕早期的正常作用,使妊娠难以维持,继发流产,但是米非司酮对早早孕≤39天及早孕40~49天子宫蜕膜、绒毛组织中VEGF、KD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理论上可以认为米非司酮对早早孕≤39天及早孕40~49天的药流效果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