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系范畴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oo00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范畴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范畴。当代西方哲学日益关注关系思维和关系存在的个体和社会。本文结合西方哲学的关系理论,分析了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关系思维、关系根基及关系立场。   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归纳了关系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基本主张。其一是实体主义的关系属性论。其二是认识论中的关系相对论。其三是当代语言哲学的内、外在关系之争及关系实在论。对照这三种关系学说,马克思哲学从本体论层面上否定了关系属性论的形上演绎,主张历史过程的关系存在;认识论层面上,马克思哲学提出了关系为我化存在,主张感性活动的多元真理观;语言学层面上,马克思哲学虽然未有直接涉及,但同样主张关系下的多元世界理论。   第二章主要在于分析马克思关系范畴的理论背景,以凸显马克思关系范畴的历史渊源。黑格尔哲学充满了关系思维,但其关系范畴是概念的、思辨的。费尔巴哈哲学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关系思维,但其关系范畴是直观的、感性的、自然的。施蒂纳哲学凸显了个体存在的唯一性,但是其哲学否定了普遍性的社会关系。   第三至第六章则跟随文本的时间顺序来解读马克思关系范畴,分析不同阶段上的关系范畴的具体内容。其一,青年马克思的关系范畴是思辨性质的。其二,1844-1845年,是关系范畴的转向过程。从关系的视角看,思辨关系逐渐被放弃,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利益关系、市民社会关系、劳动异化关系成为关注点。其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构成了历史关系的现象学。其四,通过后期马克思的作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基础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分析,本文提出,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马克思关系范畴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马克思哲学建立了关系范畴的历史现象学。   最后一章是对马克思关系范畴的扩展分析。其一,实体意义上,马克思关系范畴实现了对传统关系范畴的论域转换:将关系看作是社会关系而不是范畴的关系或理论关系。其二,在实存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将关系的论述语境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分析转为物质和历史的世界,从个体转向社会。其三,在实践的层面上,相比较当代实践哲学用于语言批判、他者对话、交往协商中的关系视角,马克思关系范畴更强调了关系范畴的物质的、群体的生产层面,更强调所有制层面上的社会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贡献,而占绝对数量优势、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更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
我们的伦理生活中是否存在运气?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运气的存在?这是个西方哲学家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古代哲学家柏拉图排斥运气,到近代康德的运气观,
虞翻与尚秉和是象数易学中的大家。但尚氏的著述之中却每每对虞氏有非常严苛的批评。虞氏易学所涉及的卦变、纳甲、之正、旁通、用象、权变等等皆在尚氏批判之列。笔者详细爬
近代科学建制化以来,科学的疆域不断扩展,在技术上获得的成功使得科学从作为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变成了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功能的事业,19世纪以来科学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科学家努力将科学解释为一种自足的、自身具有意义的事业。尽管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学院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但是今天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仍沿袭默顿规范的惯例自我评估,即同行评议。人们“为论文而学术”,学术成果爆炸式增长;而另一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哲学史上三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挖掘出质疑"时间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哲学史线索。首先,本文指出芝诺提示我们在问"时间是什么"之前需要先问"时间是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