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范畴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范畴。当代西方哲学日益关注关系思维和关系存在的个体和社会。本文结合西方哲学的关系理论,分析了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关系思维、关系根基及关系立场。
内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归纳了关系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基本主张。其一是实体主义的关系属性论。其二是认识论中的关系相对论。其三是当代语言哲学的内、外在关系之争及关系实在论。对照这三种关系学说,马克思哲学从本体论层面上否定了关系属性论的形上演绎,主张历史过程的关系存在;认识论层面上,马克思哲学提出了关系为我化存在,主张感性活动的多元真理观;语言学层面上,马克思哲学虽然未有直接涉及,但同样主张关系下的多元世界理论。
第二章主要在于分析马克思关系范畴的理论背景,以凸显马克思关系范畴的历史渊源。黑格尔哲学充满了关系思维,但其关系范畴是概念的、思辨的。费尔巴哈哲学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关系思维,但其关系范畴是直观的、感性的、自然的。施蒂纳哲学凸显了个体存在的唯一性,但是其哲学否定了普遍性的社会关系。
第三至第六章则跟随文本的时间顺序来解读马克思关系范畴,分析不同阶段上的关系范畴的具体内容。其一,青年马克思的关系范畴是思辨性质的。其二,1844-1845年,是关系范畴的转向过程。从关系的视角看,思辨关系逐渐被放弃,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利益关系、市民社会关系、劳动异化关系成为关注点。其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构成了历史关系的现象学。其四,通过后期马克思的作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基础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分析,本文提出,社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马克思关系范畴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马克思哲学建立了关系范畴的历史现象学。
最后一章是对马克思关系范畴的扩展分析。其一,实体意义上,马克思关系范畴实现了对传统关系范畴的论域转换:将关系看作是社会关系而不是范畴的关系或理论关系。其二,在实存的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将关系的论述语境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分析转为物质和历史的世界,从个体转向社会。其三,在实践的层面上,相比较当代实践哲学用于语言批判、他者对话、交往协商中的关系视角,马克思关系范畴更强调了关系范畴的物质的、群体的生产层面,更强调所有制层面上的社会关系。